閩南網3月24日訊 二孩放開后,有人歡喜,也有人發愁:再生個孩子,就得更加努力工作養家,哪有時間照顧娃,只能交給老人或保姆。
中國青年報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58%的受訪者認為,身邊年輕父母“只生不養”的現象普遍存在。
63.1%的受訪者認為,年輕父母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孩子,是造成此現象的主因。近50%的受訪者坦言,若沒人幫忙,會考慮自己和愛人一方全職帶孩子。
調查結果一出,有人批判,有人大倒苦水……到底是“只生不養”,還是“生而難養”,聽聽泉州的媽媽怎么說?
#微故事#
照顧孩子 婆婆幫忙分擔90%
南安人阿美(化名)今年29歲,在廈門一外貿公司工作,結婚近3年。
“我婆婆算是很給力的,如果照顧孩子的工作是100%,我婆婆幫我分擔了90%。”阿美說,老公因為工作周末才在家,平常她上班后,婆婆就接手照顧孩子,中午她回來簡單吃兩口飯,就去喂小孩,好讓婆婆能好好吃個飯,稍微午睡20分鐘。為了能夠雙休,她經常加班,所以連晚上都得婆婆帶孩子。
阿美也認同,年輕父母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孩子,“我們家不可能讓我不工作,我得出去賺錢才養得起”。
她覺得,現在年輕父母養孩子的能力在普遍下降,傳統的老經驗叫“照豬養”,現在媽媽都是“照書養”,如今她又懷上二胎,之所以愿意生,也是因為婆婆愿意幫她一起帶。
事業型女生 辭職當全職媽媽
28歲的晉江人小莉(化名)家住石獅,天晴時,每天都會帶著女兒到小區曬太陽,看到的基本是爺爺奶奶帶孩子,很少看到年輕父母。
小莉之前做服裝貿易,屬于事業型女生,認識老公后,就發生180度改變,“我身邊的朋友沒想到,我會辭掉工作做全職媽媽,在年輕人的眼里,這是很大的犧牲??蓪ξ襾碚f,實在沒辦法,我爸媽都是做生意的,不可能幫我帶,我老公從早忙到晚,公婆是外省的,不常來”。
小莉說,在要寶寶之前,她已決定做全職媽媽,一開始還不適應,坐月子時,就曾哭著埋怨為什么沒人來幫她,甚至看到女兒就生氣。好在,日子慢慢過去,看著女兒每天都給她不一樣的驚喜,心里很開心。她和老公已決定生二胎,也就是說,等孩子3歲上幼兒園,她還要做6年的全職媽媽。
#微觀點#
德化法院家事法庭法官李平:
依賴老人過多,今后會束手無策
“只生不養”是普遍存在的現狀,但對年輕人成長很不利,少了自己成長的機會。老人和保姆只能是輔助帶,孩子主要還是要靠父母帶才好。
年輕人朝九晚五,是“只生不養”的一個原因,但我覺得,更主要的是被寵大的年輕人,少了責任和擔當?,F實中,一些人即使有時間,也是丟給父母或者保姆,下班后或休息日,也不想著帶孩子,這就不僅僅是沒時間沒精力的問題。依賴原生家庭過多,過多聽從父母意見,生活缺乏主見,一旦遭遇疾病或者經濟問題,往往束手無策,上一輩不放手,下一輩直立行走的速度就會慢。這樣的年輕人自己結婚了,有了孩子,還是要依賴。
泉州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老師黃燕妮:
無奈中,有社會現實因素
孩子的教育來自三方面的力量:家庭、學校和社會。家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教養對其性格和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
“只生不養”的現象的確存在,但就我身邊的朋友來說,參與到孩子成長中的還是比較多。只是,現在的年輕父母也不全是這樣的態度,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樣的無奈,也看出一些社會現實,如社會福利制度還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政府在教育的投入還滿足不了社會需求,一些幼兒園的學費比大學生的學費還要高,家長們只好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打拼事業上。
臺灣紙雕藝術家、創意教育者洪新富:
累和苦是過程,收獲參與孩子成長的成就
臺灣這個現象也很嚴重,他覺得,“只生不養”是一種損失,累和苦是過程,真正的收獲是參與孩子成長的成就。孩子養育問題,是夫妻需要協調的地方,若是沒有協調好,結果自然就會不順暢。養育孩子全看心態定義。喜歡做,就甘愿受。疲倦時,就要學習如何享受付出的快樂與幸福,不斷調整自己,給自己找樂趣。(海都記者 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