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話廊
“變”的內生動力
晉江市金井鎮鎮區 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姚煜娟 攝
城鎮化是社會分工發展和生產專業化的結果。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現代化過程的兩個側面。工業化需要聚集狀態,離開了城鎮化,工業化的效率就會降低;沒有工業化,城鎮化也會失去發展的動力。筆者以為,作為我省重點工業城市,泉州產業結構單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典型,加速推進城鎮化,既是泉州全面實現跨越發展的歷史階段,也是解決泉州目前以及今后經濟社會發展諸多問題的關鍵。
審視泉州的城鎮化之路,我們發現,通過在工業布局、公共服務、增加收入等三方面發力,給昔日相對沉寂的泉州廣大鄉鎮注入新活力,生出新動力,從而加速推動了泉州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當前,在城市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鄉鎮和鄉村出現“空心化”的不良態勢,而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優質的經濟資源和公共配套資源。相比之下,鄉鎮和鄉村,在這些方面存在著有效供給的嚴重不足。泉州推進城鎮化的做法,正是從有效供給角度出發,重新規劃、配置鄉鎮資源,讓人耳目一新。
城鎮化關乎一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布局。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角度看,大力推進城鎮化,一方面能舒緩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壓力;另一方面,發展更多的衛星小城鎮,將人口留在城鎮,可以避免鄉鎮和農村日益加重的“空心化”。從這個角度看,泉州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起到逐漸填平過去城鄉發展差距的作用。
從泉州城鎮化的路徑看,我們感受到了當地政府在均衡資源配置方面做出的積極努力。這些努力,正在轉變為泉州廣大鄉鎮和農村的現實生產力和人氣凝聚力。然而,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在醫療、教育等其他配套軟服務方面,泉州的城鎮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體看來,泉州市發展小城鎮,實現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把城鎮化與農村工業化和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方向對路,對實現城鄉共榮、協調發展的探索,具有積極的意義。(記者 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