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水悠悠,泉州依水而建、因水而興。但在過去的一些日子里,也曾為水勞心煩神——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水表”頻閃紅燈,沿海的河道泛著黑點,農村污水橫流……城市成長之痛讓泉州陷入沉思,問題的根源在哪?有何治水妙計?
(林銘珊 制)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我市加大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圖為惠安縣黃塘溪綜合整治后的美景。(市水利局 供)
自創新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我市以制度擰緊“水龍頭”,調整考核指揮棒,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出發點,以水定產,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如今,泉州清水盈城,仿若畫卷。
制度治水 水資源管理成效掛鉤政府成績單
泉州缺水,更缺好水。泉州的水資源總量僅占全省的8%,人均水資源較低,且面臨水源污染的問題。
“泉州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需要制度保障。”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說。我市在2009年開始探索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在2011年成為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試點,為全國其他地區推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2012年,國務院制定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確立了“三條紅線”“四項制度”,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去年,我市以高分通過水利部組織的泉州市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驗收。
“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并在考核中引入第三方機構組織公眾參與滿意度測評。”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水資源管理成效掛鉤地方政府考核,是激勵地方積極管理水資源的重要保障,引入公眾滿意度測評更是一種陽光監督的做法。
“以前附近污水橫流、垃圾到處都是,現在兩岸清水美景,越來越多的人騎行桃溪。”永春縣東平鎮鴻安村村民黃長錦說。近年來,該鎮通過鋪設污水管網、建立垃圾轉運制度,活用“河長制”開展監督工作,徹底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兩大頑疾。
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一同進行的,還有嚴格的工業供水政策。我市對污染、皮革、造紙、石材、電鍍五大行業22項用水進行定額管理;對印染、皮革、造紙、石材、電鍍、洗車等六大行業實行超定額用水差別加價。“水價的杠桿作用可有效提高企業的節水意識,主動做好節水減排。”市水利局水政科負責人說。
問診水脈 全市江河湖庫逐一蕩清
曾幾何時,山美水庫因沿線水污染水質下降,總氮指標偏高,存在富營養化的隱患,導致水質下降。2014年,山美水庫入圍生態環境保護“國家隊”,成為全國重點支持的15個湖泊之一,推進山美水庫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項目實施后將使山美水庫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山美水庫總氮均值開始呈下降趨勢。
小流域綜合整治留住青山綠水。泉州臺商投資區的山內溪是張坂鎮山內村重要的河流和水源。村民生活用水、三化水直接排入溪中,導致溪水水質變差。“到了夏天,溪水又黑又臭,雜草叢生,蚊蟲孳生。”山內村村民蘇慶金說。去年,泉州臺商投資區確定山內溪參賽第二批泉州市小流域“賽水質”活動,山內溪水質得到明顯提升。去年,參與第二批小流域“賽水質”活動的20條參賽小流域水質較賽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晉江、石獅、南安三地持續推進跨境流域整治,各跨境流域水質均得到提升。9條重點地區中小河流同步治理,完成晉江和永春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建設。
轉型升級 催生一批低耗水、高產出的企業
“現在環境倒逼的壓力趨緊,企業節水就是減排,生產用水量降低,污水排放就減少,污水處理成本也跟著下降,具有重要的環保意義。”市節水辦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淘汰了一批高耗水、低產出的企業,對部分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促使企業引進先進設備、改進生產工藝、循環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廢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催生了一批低耗水、高產出的企業。嚴格實行“區域限批”和“兩江”流域“四不批”政策,不新批含苯膠水制鞋制革、造紙、電鍍、漂染等重污染項目。旗牌王(中國)紡織服飾有限公司與華僑大學環科所研發了廢水循環利用處理系統,每天能處理廢水4500噸,一年有160多萬噸的廢水回用于生產,年可節省近千萬元的水費開支。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正確處理水和發展的關系,水環境好了,水質提高了,更能推動泉州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去年,我市旅游總收入618億元,接待游客5215萬人次,占GDP比例10%。(記者 林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