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召開的全市秋冬季森林防滅火工作會議傳出消息,目前泉州市森林防滅火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持續干旱少雨使森林火險等級偏高,而且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進入林區、山區游玩的人數可能呈井噴式增長,野外火源管控面臨巨大壓力。
那么,山火一旦發生,該如何自救、撲救?作為山區縣,德化縣“隔離為主、打隔結合”的森林防火創新做法,多次受省、市森林防火部門的點贊,并在全省推廣。昨日,記者到德化探尋其中的奧秘。
日常巡邏
100多人3小時 撲滅突發山火
今年4月17日下午4時許,德化縣楊梅鄉上云村護林員發現,對面屬于三明市尤溪縣的山頭出現火情,有往上云村地界蔓延之勢。發現火情后,鎮村兩級消防隊伍開始警戒,并上報縣森林防火指揮部。當晚10時許,大火蔓延至德化境內,德化縣組織了13支各級森林消防隊伍100多人趕到現場撲救。
“我們趕到現場后,對地形地貌、植被類型、風向風速、火勢等情況進行綜合研判,然后利用奧維互動地圖、航拍圖、電子地形圖、林業基本圖、防火設施圖等資料,編制撲救分兵圖傳送到撲救指揮平臺,讓每位帶隊助理指揮員直觀了解指揮意圖,并快速開展撲火。”德化縣林業局主任科員、高級工程師黃志森介紹,隊伍根據平時演練的戰術和方法,帶著風力滅火機、油鋸、修剪機、割灌機等工具,由低處入場,從消除可燃物入手,開辟隔離線路隔離火源,運用打隔結合的方法進行滅火。
到次日凌晨1時許,經過3個多小時的奮戰,大火被成功撲滅。德化境內過火面積只有200畝左右。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布控,組織人手上山撲救,山火一旦蔓延開來后果不堪設想。
此次山火能夠及時撲滅,與德化有著專業的森林防火隊伍、先進的森林防滅火機制分不開。
642名防火員守護閩中大山
德化縣地處閩中,森林覆蓋率達到78.4%,森林蓄積量1881萬立方米,是個森林火災高風險區,防火任務十分繁重,工作壓力大。如何更好地防范山火,是當地森林防火部門長期思考的問題。
森林防滅火重在“防”。黃志森介紹,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勞動力稀缺,如果依靠傳統人力追火撲打的方法,難以有效處置山火。為此,德化各鄉鎮狠抓防火隊伍建設,在選聘護林員時,改為鄉鎮統一聘請、林業站管理、村進行監督的模式,打破原本行政村管理界限。在隊伍管理上,實行網格化管理,實現轄區森林全覆蓋。高森林火險期間,實行分級響應、多村連片巡邏、聯合執法。森林火險達到三級以上時,則要求隊員在崗在位,在事先劃定的線路不間斷巡邏。“我們可以對護林員手機巡護終端進行定位,實時監控。”黃志森說,這樣就可以確保巡邏隊員真正在巡邏。
專業化也是德化森林防火隊伍的一大特色。德化在全縣建有專業化消防隊伍1支(分為5個中隊)60人,半專業化隊伍22支271人,村級消防隊伍48支311人。
開辟隔離帶
使用新型工具創新滅火方法
“我們的滅火工具種類齊全,能夠適應不同的滅火環境。”黃志森介紹,德化森林防火隊伍在全省甚至全國率先配備先進實用的油鋸、修剪機、割灌機、新式風力滅火機等機具,配合劈刀、鐵掃把、鋤頭等傳統工具。每一名隊員還配了一個應急背包,里面有一把砍刀、一臺頭燈、一條毛巾、3瓶水和一包食物。這樣可以確保持續作戰,在危急時刻也可以用自帶的裝備進行自救。
德化森林防火部門還創新滅火理念,總結形成一套“低處入手,捧火上山;低處作戰,確保安全;兩翼展開,后山會合;隔離為主,打隔結合”的新戰術,以及“小火直接撲打,中火邊隔邊打,大火完全阻隔”的新方法。在指揮方式上,指揮員、隊伍配備了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借助無人機、電子地圖、航拍圖、植被圖、防火設施分布圖等資料,對火場地形地貌、植被狀況、交通條件、防火基礎設施等進行綜合分析,形成作戰方案,編制作戰分兵圖,然后發送到撲火指揮微信群,直觀下達作戰任務,并進行火場動態管理,指揮方式由傳統指令性管理向網絡化管理轉變。
據統計,實施新裝備、新技術前(2007年-2011年)、后(2013-2017年)各5年森林火災數據比較,平均單起受災面積從159.3畝下降到58.9畝,下降了63%;撲火時間從176分鐘下降為115分鐘,減少1小時;用工數從88.4工減少為61.9工,下降30%;撲救效果更徹底,沒有再出現復燃現象。
在2019年度全省林業局長會上,德化縣“隔離為主、打隔結合”森林防火創新做法得到肯定,并在全省推廣。(記者 陳明華/文德化縣林業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