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安溪蓬萊鎮的安溪第十五小學。
財政鋪路,城鄉環境更宜居
從今年開始,安溪縣24739名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標準,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在安溪縣社會福利中心,91歲的五保老人謝桂英說:“我們住在這里很幸福。政府不僅免費供養,定期為我們檢查身體,每月還給零花錢。”
謝桂英的幸福晚年,得益于安溪縣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持續投入。
2011年以來,該縣累計落實扶貧幫扶資金2.88億元,減貧3.96萬人;建成保障性住房3148套、福利院12家;基本實現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應保盡保。
一個城市是否宜居,不僅體現在社會保障等軟件指標上,也離不開城市環境、生活環境的打造。
72歲的劉石宏大爺,盡管兒女們在上海買了房,但還是喜歡和老伴住在安溪。之所以不想離開,劉大爺的理由很多:有老朋友,有好山水,有好環境。在劉大爺的眼里,這幾年,安溪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城市更宜居。他對記者說:“生活在這樣的綠色小城市里,比較悠閑,幸福指數很高。”
“走出家門,就是龍津公園,我和老伴每天在這里早上晨練、晚上散步,真是愜意。”夏日傍晚,正在公園散步的張來年大爺對記者說。如今,每天像張大爺這樣來龍津公園親近自然、放飛心情的市民有好幾千人。
記者來到位于縣城的大龍湖畔,但見3.2公里長彩色瀝青自行車慢線道在綠化帶中蜿蜒穿過。散步的中年人、打太極的老者、騎自行車的小伙子、扶老攜幼的小兩口……忙碌一天的人們,在茶都公園至東二環西溪大橋處城市慢線系統,恣意享受著休閑慢生活。
近年來,安溪在城市建設管理中,引入了“慢生活”的概念。據縣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局長劉藝鋒介紹,圍繞“慢生活”理念,安溪縣投入1.5億元,完成建安大道兩側景觀立面改造和縣城夜景工程改造;先后投入10多億元,建設龍鳳山、金錢山等一批公園,林地綠化率達90.1%;投入3億多元,建設大龍湖詩詞長廊、茶都木棧道、灣美景觀長廊、茶文化長廊、自行車道、步行道。
按“疏朗大氣、功能完善、青山綠水、路網通達、宜業宜居”的理念,安溪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城區面積已達2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慢道18公里、綠地128.9萬平方米、休閑廣場11.2萬平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66.5%,安溪也因而榮膺中國2014“最美麗縣”、“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城鄉一體,協調并進。安溪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對15個村莊實施“千村整治”,投入4億多元整治“點線面”環境,宜居環境項目完成投資52.81億元。
“文化小康工程”的實施,讓安溪農民精神面貌變了樣。每當夜幕降臨,在湖頭鎮的美溪公園、俊民體育文化廣場上,人潮涌動。
2008年以來,安溪縣正式啟動“文化小康工程”,縣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用于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宣傳欄等建設。目前,該工程基本完成,所有鄉鎮都有文體活動中心,全部建制村擁有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宣傳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