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本地人外,也有許多隔壁鄉鎮、縣城及周邊外地人前來購買,讓我對養殖業的信心更足了。”7月9日,天剛微亮,劍斗鎮云溪村村民鄭若味又像往常一樣,帶上幾桶飼料,到離家一公里多的東埔頭角落喂養家禽。之后,他還要到百香果園和山蘇種植地去照看農作物。“這樣的日子既忙碌又充實,最主要的是生活有奔頭。”鄭若味樂呵呵地說。
原來,在云溪村,鄭若味是一位“特殊”的村民,家有雙目失明的老母親和患智力障礙的妻子,還有一個在上學的孩子。五年前,家里缺乏勞動力,收入極其微薄,房子搖搖欲墜。“那幾年的生活,真的是看不到希望。”提起以前,鄭若味臉上笑容瞬間就消失了。他說,以往大部分時間要照顧家庭,偶爾在茶季幫人載茶青、載干茶,做點零工,有時候一年出去打工兩個月就得回來,因為放心不下家里。
2016年,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鄭若味家庭生活慢慢有了好轉。起初,政府撥付產業扶持資金,扶持他發展茶葉和雞鴨養殖,但是效益不顯著。2018年,在省派駐村干部李文燦的帶領下,鄭若味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自身的努力,鄭若味很快脫貧,并成為家喻戶曉的養殖戶。
“新房子是政府幫忙建的,約有50平方米,冰箱和洗衣機也是新房蓋好后買的……”在鄭若味家里,他一邊在廚房為母親和妻子準備午飯,一邊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新家。鄭若味說,除了房子和種養殖業,政府還為他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和家庭簽約醫生等,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通過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和自主發展產業,鄭若味打贏脫貧“翻身仗”。“政府的精準扶貧讓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現在收入提高了,孩子讀書有補助,母親和妻子也都有低保,自己終于能睡個安心覺,不用再擔心房子會不會塌。”談到這幾年的變化,鄭若味話里充滿著對政府的感激之情。他告訴記者,除了這些,自己還有許多“家產”:200多只雞、數十只鴨、23頭豬。這些“家產”就是幫助他脫貧致富的“大功臣”。
聚力攻堅戰脫貧,小康路上并肩行。正是因為有精準扶貧政策,以及一種對生活不妥協、不服輸的精神和善良、熱情、勤勞的品質,鄭若味成功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之后,我還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不斷學習養殖技術,提升家禽品質,增加家庭收入,相信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鄭若味信心滿滿。(記者吳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