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是木蘭溪源頭和上游所在地,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近年來,仙游縣委、縣政府作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水共治”決策部署,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綠”為“筆”,共繪“大美仙游”新圖景。
圖為仙游第一水廠遷建工程竣工投用。
圖為鯉城街道河道專管員巡河。
隆冬時節,木蘭溪兩岸依舊草木蔥蘢,生機勃勃。
近年來,仙游縣委、縣政府謀定木蘭溪“五水共治”決策部署,把握河流治理脈搏,去污存清、排澇通渠、防洪引流、保供保產、節源儲能并行,變資源水利為生態水利,著眼宏觀布局、把控微觀調整,持續優化水域環境、保障流域民生,推動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邁開新步伐。
立足“本手”重治源
如果將“五水共治”看作一個握緊的拳頭,那么“治污水”就是“五水共治”的“大拇指”,在治水中處于關鍵部位。
去年,鯉城街道河長辦在例行監測過程中,發現有段地下污水管網排污指數超標,由此揭開了一段長達800米的排污暗渠。通過溯源摸排,有關人員迅速定位責任主體,聯合相關部門展開整治。
“管住了污水排放的源頭,溪水變得清澈,環境也更美了。”家住附近的居民說。
污在水中,根在岸上。坐落于縣中心的仙游縣鯉城街道,人口稠密、街巷交錯、產業聚集,地下管線密集,污水管網管理和建設困難重重。該街道把治河利劍對準岸上,堅持水岸同治和源頭治理,聚焦生活污水處理,加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推進城區雨污分離改造和農村污水管理規劃建設。
鯉城街道辦副主任陳武介紹,街道聚焦問題導向,嚴控畜禽養殖、污水直排等污染源,加強溪流沿岸“反彈復建”畜禽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整治,對“反彈復建”和違法新建、改建的畜禽養殖戶,發現一家拆除一家。同時,全面推進排污口整治,組織河長辦、環保站、村建站等相關股室開展治理,2023年共整治18個排污口。
“五水共治”促進政府、企業、行業、公眾等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治水。全縣18個鄉鎮持續發力,去年222個村居實施村莊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建設主管392.3公里、接戶管1363.4公里,完成投資51151.6萬元。
目前,木蘭溪干流仙游段水質穩定在Ⅲ類,匯水支流水質環比提高10%,木蘭溪流域4個國省控斷面、2個縣級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嚴格落實“巡河清單”,依托智慧河長綜合管理平臺,常態化開展“無人機+人工”全域巡河,動態監測排污情況,加強排污管理,及時反饋核實,做到全面銷號,確保水質穩定達標。
縣河長辦主任李潤華介紹,該縣推行“三全三收”,“三全”即污水治理要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三收”即對三格式化糞池水、洗滌水、廚房“灰水”三水全部納管,改變了以往只單純收集化糞池水的做法,避免污水收集不全的問題。目前,全縣共完成12個零直排試點村建設。
追求“妙手”強科技
“仙水溪南溪段岸邊有一處違規搭建,在籬笆內養殖畜禽。”上月,在榜頭鎮,河長辦值班人員通過“河湖智能視頻監控平臺”的“電子河長眼”,發現違規情況,當即“派單”給河道專管員。
榜頭鎮將“電子監控+河長制”融入水系管理,依托“河湖智能視頻監控平臺”,安裝公共視頻206個,其中在木蘭溪安裝120個,在仙水溪安裝86個。
“智慧巡河”為榜頭鎮注入強勁科技力量。該鎮利用遠程實時監控,加大對木蘭溪、仙水溪沿線排污口的巡查及監督,遠程對河道進行監控巡河,方便指揮在現場的河道專管員及時處理問題。通過數據網絡采集、傳輸監控畫面,設置公共視頻管理中心,實現網格化管理,為快速發現河道問題、打擊涉河違法行為提供技術支撐。
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仙游縣開展無人機巡河,運用智慧河長管理系統開展線上線下同步巡河。在全縣試點推廣河長、警長、督察長,“企業河長”“民間河長”“政協委員河長”“河道志愿者”齊上陣,一張責任網覆蓋所有河流。
在楓亭鎮,河長帶隊到周邊鄉鎮協調,對接楓慈溪、滄溪上游園莊鎮、郊尾鎮,協商解決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的水環境問題。通過聯合會商、聯合巡河、聯合清障、召開現場會等,凝聚各方治河力量,加強跨界河道治理保護力度,實現全域共治。蘭友、學士社區2個試點村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該鎮還依托“全市一張圖”平臺,調動網格長、單元長排查河湖問題,扭轉河湖監管寬松軟局面。
繪制“一張水質檢測圖”,建設“一間水質檢測室”,使用“一臺空中巡河機”,該縣通過“三個一”逐步提升河道水質。采取第三方購買服務方式,推進木蘭溪等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一打撈,累計打撈水葫蘆15.1萬立方米,清理河道9.72萬米,恢復水域面積26.84萬平方米。
避免“俗手”促轉變
“治水,一頭連接美麗生態和高質量發展,一頭連接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仙游縣水利局副局長林志敏說,基于人水共構、共生的理念,該縣在全社會營造治水護水的濃厚氛圍。
去年以來,仙游縣根據農村污水建設點多面廣、情況復雜等現狀,采取“政府確定實施模式、部門業務指導、鄉鎮統一采購管材設備、各行政村公開招標選擇施工單位”的“包工不包料”模式,以“因地制宜優方案、群眾參與快推進、統籌建設省造價、多方監管保質量”為原則,突破“九大轉變”。
其中,工程設計由“第三方企業”轉變為“村居老協會參與、現場徒步、科學設計”;群眾觀念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解決群眾糾紛由“事后調解”轉變為“現場面對面溝通協調”;建設主體由“企業”轉變為“鄉鎮村居”;建設模式由“PPP模式”轉變為“包工不包料”;工程監管由“單一公司監理”轉變為“專業監理+民間監理”;后續運維由“第三方管理”轉變為“國企負責日常運維”;技術方案由“單一破路進大管網”轉變為“因地制宜”;由“政府全部買單”轉變為“使用者適當付費”。
“治水理念的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了河流久治不‘清’,污染反彈屢見不鮮的現實困境。”林志敏表示,“五水共治”組織全民參與治水,充分保障公眾在治水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下一步,縣里將繼續遵循“科學治水”精神,推動主要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提升,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率達到省里要求的75%以上,設施穩定運行率達90%,實現從“水憂患”到“水安全”的華麗轉變,從“水安全”到“水生態”的生動跨越,從“水生態”到“水經濟”的邁進飛躍。
“本手”“妙手”“俗手”,在治水這一盤棋局上,仙游縣多手并抓,推動生態發展、促進治水興水,守護好木蘭溪。
久久為功的“五水共治”,正全方位提升仙游的品質和氣質。如今,一座水潤天澤、豐饒富麗的古邑新城,正橫亙于藍天碧水間。(全媒體記者黃凌燕通訊員鄭志忠王祺嫻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