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鯉城街道北部片區,連片建設的仙游縣“文教六館”,目前正如火如荼推進中。建成后將補齊當地文化事業發展的短板,成為延續仙游文脈的文化新地標,豐富、提升群眾的文化生活。
圖為該縣“文教六館”建設現場。 本報記者 陳斌 攝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八二五北街與清源西路交界處的工地上,“文教六館”項目建筑拔地而起,工人們正抓緊施工。其中,縣檔案館、科技館、美術館合稱“東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合稱“西三館”。“六館”位于仙游縣城“北進”重要區域的壩垅社區,毗鄰縣行政中心,建成后將與不遠處的客山媽祖公園、大蜚山交相輝映。
記者看到,“西三館”工地上,2部挖土機正在平整臨時道路,50多名工人熟練地進行模板安裝、外架鋼管等。眼下正是該項目內部初裝修的關鍵時刻,有關玻璃幕墻的設計正在加緊中。其中,博物館按照國家級規范要求進行施工,文化館則將利用高科技元素,提供莆仙戲展示舞臺等,目前已邀請省級專家進行多次論證。6月中旬,“西三館”有望雛形初現。
“西三館”項目現場負責人張錦銘告訴記者,自動建以來,每天早上6點半起,數十名工人同時進場施工??h文體旅游局工作人員一線服務,并形成一周一匯報制度,及時與有關部門溝通解決施工過程遇到的困難。最高峰時200多人全部上陣,進行基礎打樁和澆灌水泥,工地晚間經常燈火通明。
“‘西三館’于去年12月陸續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力爭今年10月交付使用。”“西三館”項目經理徐紅兵說,值得一提的是,“六館”外立面的幾根大柱子將結合仙游元素,仿“紅木”裝飾設計紅色玻璃幕墻,從外觀上看像是“紅木”裝飾架。由于“西三館”側重于展示性和藝術性,根據各館的使用功能,每層柱子、結構都不一樣,有弧度有造型,展現線條美。其中,文化館總建筑面積8010平方米,側重于展示現代文明,包括仙游非遺文化、小劇場演出等;博物館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設計有書畫庫、珍品庫等,將側重歷史展出;圖書館總建筑面積約1.04萬平方米,建成后將與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
“東三館”工地上,數十名工人正在進行主體砌磚、粉刷等工序?,F場負責人傅金泰介紹,正月復工以來,工人抓緊玻璃幕墻施工等,力爭10月份完成初裝修。其中檔案館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查詢服務中心、文物庫等,建成后市民可查閱各類民生檔案;美術館總建筑面積約7800平方米,主要建設培訓及藝術互動中心、李耕國畫藝術研究院等;科技館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主要建設科普展覽廳、縣抗震救災應急指揮中心等。
記者了解到,“六館”計劃總投資4.54億元,總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該縣選擇在地勢平坦的區域建設“六館”,分別按照“山院”和“水庭”的風格設計,中間以市民休閑廣場、商業廣場間隔開來,形成以廣場為中軸線、廣場道路為界的建筑組群。□本報記者 許愛瓊 實習生 陳建寶 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