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開通“中華英烈網”,總政治部九項措施保障英烈子女成才……清明時節懷烈士、恤英模,告慰英烈、彰揚精神,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清明之節,本就含有追尋精神傳統之義。網絡緬懷、物質撫恤,從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給予英烈以褒揚,表達了我們對英模的深切緬懷之情。榮譽是社會的指針,標注著一個時代價值導向。讓英烈成為價值標桿,能更好地弘揚其事跡、傳承其精神。
有人說,當今社會,信仰失落、道德滑坡。然而,民政部信息顯示,近5年來,有約1500人獲烈士稱號。其中,有舍身救險者,有以身殉職者,莫不感人至深。這些烈士,與無數無名英雄一起,構成了今日中國的精神天際線。
“植樹書記”楊善洲的無私奉獻、“航母英雄”羅陽的堅守崗位、“藏族鄉長”菊美多吉的一心為公……總能引發人們共鳴,讓人看到平凡生活中一以貫之的信仰追求和道德堅守。清明的追思,必能激發出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
人需要精神支撐,社會需要信仰維系,當下時代仍然需要英烈精神來照耀。記住英烈、追懷英烈、學習英烈,才能弘揚“中國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