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接受記者采訪稱,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存有認識誤區,要求食品安全零風險不切實際。陳君石認為,食品安全事件近年來的確很多,主要是企業不守法和不誠信問題。陳君石還認為,我國的食品添加劑標準與國際基本接軌,但多數食品企業規模小、素質差,才導致添加劑超范圍和超量使用;并進一步指出,我國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出現的原因都是生產規模太小而且分散,只有逐步將我國的農業和食品生產加工業規?;?、規范化才能在源頭上保證食品的安全。(3月27日《中國周刊》)
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讓人看不到食品安全獲得起碼保障的希望,這才使得消費者陷入集體恐慌,也就衍生出到香港或其他境外地區采購奶粉等食品的怪現象。請注意,國內民眾從來就沒有提出過所謂食品安全零風險的要求。不知陳君石院士所言的“食品安全…零風險”的要求,是誰在什么時候公開提出的?又或者,是陳院士供職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開展了公眾調查,得出的符合統計規范的結論?
中國消費者所要求的,無非是食品的原料基本真實、加工基本衛生、殘留不至于致癌。人們還接受了專家和政府部門的建議,盡量發揮消費者在購買等環節的主體能動性,盡量注意鑒別問題食品。應該說,這樣的消費者要求,遠低于其他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中國發生的部分食品安全事件,如果出現在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公眾壓力那才是驚人的,不僅意味著相關食品生產企業乃至行業的“滅頂之災”,而且監管部門也將受到持續“討伐”。事實證明,正是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太低、太不具體,給予企業和監管部門的壓力不夠,才讓食品安全形勢遲遲得不到扭轉。
陳君石院士將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原因歸結于企業不守法和不誠信,這種說法不能算全錯。但推導下去,就不得不問,(許多)食品企業為什么不守法、不誠信呢?為什么一些不守法的企業不被追究責任,或者說付出的代價很低,以至于一犯再犯呢?很顯然,陳院士刻意繞開了“監管”二字。
更有意思的是,陳院士還反反復復用一種紊亂的相對主義言詞來轉移媒體記者的注意力,使主題訪談的方向偏移:
——先是舉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是零風險”這句并無出處的話,開展一番憑空指責;
——然后又說消費者“把食品的假冒偽劣一概而論地與食品安全劃等號,無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問題”,閉口不談定論“一概而論”的數據、事實出處;
——接下來,在回答記者有關食品標準的問題時,又說“標準是規范行為,人們被不被標準規范是另一件事情……每種酒都該有個標準?每種魚有個標準?可能嗎?”公眾何時要求過每種、每款產品都要有具體標準?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包括食品標準在內,我國產品質量標準陳舊,修訂不及時,這影響到監管效能,這引起了公眾關注。但自始至終,都沒有人要求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我們仍然不知道陳院士的詰問是向誰發出的。
陳院士認為,將農業和食品生產加工業規?;?、規范化,可以在源頭上保證食品的安全。這是一種過時的觀點。公司加農戶的規模農業模式,已經在多個食品領域引發了安全問題,很多情況下,公司對合作農戶壓榨太厲害,導致后者無利可圖,只好通過摻假來確保獲得基本收益。更棘手的是,被打造為各地富民工程、政績工程的公司加農戶項目,即便暴露出質量問題,也會獲得農業、質監、工商等多個部門的庇護。而在其他一些國家,農業和食品生產加工業規?;哪J?,已被視為物流和能耗鏈條太長的過時模式,這種模式也根本無法控制食品安全風險,因而漸漸被社區農業所取代。(鄭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