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滿目“堅守”新聞。
鄭州環衛工王海松,家有癱瘓在床83歲老母,因需堅守崗位,已經9年沒回家過年。
廣州環衛工郭瑞芝,自2008年至今一直在火車站廣場工作,已經16年沒回家過年:“看著回家的人,就特別想回家”。
重慶環衛工周廣左夫婦,自當清潔工的那一年起,已經23年沒回老家過年。
……
也許只有這個時刻,這些“堅守者”才能成為新聞的主角,才有機會在央視新聞聯播的畫面上露次臉。此刻,他們被賦予的使命,就是用來感動我們。
人民日報的評論說,“堅守崗位的人最美”,并且,“我們不僅要向他們致敬,更要向他們學習?!?/P>
當然,人民日報還不忘再提供一個“堅守崗位”的典型。濟南鐵路局職工李先生——姑且隱去其名吧——自1976年擔當第一個除夕值乘以來,就年年在車上過除夕,至今已是38年車上過除夕。當然,與“特別想回家”的堅守者不同的是,他是主動為之??瓦\段考慮他多年未在家過年,幾次要給他調班讓他回家過個年,每次都被他拒絕。
我們確實已被感動,但感動之后呢?等著明年,等已經9年沒回家的成了10年,已經16年沒回家的成了17年,已經23年沒回家的成了24年……再被他們感動一次?
無論是哪種“堅守”,即便是“特別想回家”的堅守,在目前媒體報道的議題設置上,都是感其之不易,贊其之奉獻;卻惟獨少了一句追問:這難道是無法改變的一切?不錯,很多崗位在節日期間,必須有人堅守;但是,這個“堅守”就非得那一個人年年如此不可?
2012年年底,央媒披露了新一屆中央最高領導層的出身經歷與家庭。有兩張照片尤令我記憶深刻,一張是習近平與母親手拉手散步,一張是習近平騎自行車帶著女兒玩耍,場面溫馨。這兩張照片,展現了領袖與普通人無異的親情。
對親情的珍視,是人性之最美好的篇章。而春節在中國傳統里,是人們最為看重的一個親情節日,哪怕輾轉萬里回家,只為那團圓的一刻。
相關部門、相關官員,在這些十幾年、二十幾年不能回家過年的人面前應該感到臉紅。是你們的漠視,是你們的習以為常,使得這些人失去了最為寶貴的親情相聚的時刻。你們應該反思,在崗位的設置上,在人員的調配上,還存在哪些不夠人性化的弊端。
而對主動堅守38年的李先生,我很難涌起敬佩之情。你也有眼巴巴盼歸的家人,為何非得讓他們舍棄這份團圓之情?你怎忍心讓癱瘓在床的老母年年除夕失望?你說你現在的心愿是創造40年在火車上過年的紀錄,為自己的列車員生涯畫一個圓滿的句號。這真是一個殘忍的心愿。你那90高齡癱瘓在床的老母,她真能等到你完成心愿嗎?你的紀錄還是停在38年吧,希望你下一個除夕之夜能陪在老人身邊,哪怕是靜默無言、對視而笑。
這些年,我們一邊痛斥親情淡漠,嚷嚷要立法規范,并很快修改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讓“?;丶铱纯础背蔀楣竦臋嗬c義務;一方面,卻在謳歌23年、38年不能回家過年;這真是一種滑稽的割裂。
那些不得已的“堅守”,是為了糊口,是生計,那不是生活,更不是美好的生活。沒有誰的生活,只是為了感動別人而存在。9年、16年、23年,這些不能回家過年的人,對他們,最該做的,不是把其推上道德的高地,而是一張回家的車票。
有愛,有對家人的愛,這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推崇的價值觀。不要把不正常當作正常,好好呵護親情,不要抹煞那些美好的東西。(文/朱啟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