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一方面是土地資源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閑置、低效用地長期存在,面對土地資源“緊缺”和“沉睡”的雙重問題,如何破局讓優質項目順利落地?
近年來,我市采取“高位推動、集中攻堅”模式,進一步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的盤活利用,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優化存量建設用地配置,積極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全市累計處置批而未供用地14621.8畝、閑置土地968畝,提前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得到國家和省上的肯定。其中,國家自然資源部將我市列入全國10個國務院大督察土地計劃指標獎勵名單中,省自然資源廳對我市“高位推動、集中攻堅”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經驗做法給予表揚推廣。
高位推動
全面吹響攻堅號角
走進三明生態新城項目建設現場,市委黨校遷建項目正加速推進。
項目負責人黃清泉介紹,市委黨校遷建項目規劃占地200畝,總投資6.26億元,新建建筑總面積10萬平方米,目前完成投資1.3億元。堅持“產業集聚、資源共享”的建設原則,這個項目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為定位,集黨員干部教育、醫改、林改、精神文明建設等多元化辦學培訓為一體,建成后可同時容納1500多位學員在校學習。
然而,兩年前,三明生態新城(原三明市“現代物流園”),由于在設立時功能定位不準確,物流項目落地不及預期,導致較多土地批而未供,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如何向存量土地謀求發展空間?
2019年以來,市委主要領導多次調研生態新城,親自制定培訓、康養和研學3大發展主題,為生態新城實現“以產促城、以城助產、產城融合”的目標指明方向。
隨著生態新城規劃調整,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確,三明中關村科技園、市第一醫院生態新城分院、生態康養城、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個個蓄勢待發的項目相繼落地,土地處置進度進一步加快。
“騰籠換鳥”煥生機。去年以來,生態新城已陸續消化批而未供用地436畝,占園區批而未供用地1481畝的29.4%。
高位推動,深入推進。為做好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工作,2020年7月,市委辦、市政府辦專門下發通知,全面吹響盤活存量攻堅戰號角,要求各地黨政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掛鉤領導一線指揮,采取集中攻堅模式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工作,明確全面完成省上部署處置任務時限,并按照“增存掛鉤”政策要求,提供足夠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方向一明天地寬。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處置批而未供用地14621.8畝,占攻堅任務數的114.3%,其中,累計處置2009年—2017年批而未供用地9381.3畝,處置率24.1%,超額完成部、省處置率20%的任務要求;累計完成閑置土地處置面積968畝,處置率61.5%。同時,落實“增存掛鉤”新增建設用地指標6747畝,有力保障了全市全年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清單管理
分解任務推動落實
停滯一年的大田縣城區肖墘地塊商品住宅項目,如今又熱鬧了起來:吊車、貨車、水泥罐車來回穿梭,轟隆的機器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正緊張地搶進度……
這是大田縣城北幼兒園項目建設現場。這一項目為縣教育重點民生工程,一期項目將于今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計劃開辦9個教學班、新增學位270個。
然而,2020年1月,因周邊基礎設施不完善,肖墘地塊商品住宅項目用地沒有如期公開出讓,項目建設一直未能按時開工。
如何盤活這一“沉睡”資源?
轉機出現在2020年7月。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自然資源局下發了第二批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處置任務清單,下達全市批而未供處置任務清單面積8169.4畝,閑置土地處置面積473畝。肖墘地塊商品住宅項目用地位列其中。
“分類建立臺賬,摸清摸準底數,才能有序推進攻堅任務。”與其他業務科室同事齊心協力啃下“硬骨頭”,市自然資源局主要負責同志深有感觸。為厘清處置任務清單,那時,他們經常加班到凌晨四五點。
清單曬出來后,我市各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心里都有了“一本賬”:土地儲備有多少、位置在哪里、未處置原因是什么、制定什么措施……通過任務分解,扎實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落實。
在明確責任人、處置措施和完成時限后,大田縣組建工作專班,按照“一宗一策”的思路,難題成功突破——推進香山北路、城北幼兒園、香山小學、第七中學等公建項目的建設,大幅提升地塊價值,去年9月完成了這一項目用地出讓,消化批而未供用地57.5畝。
堅持處置任務和“增存掛鉤”指標同落實,我市通過兩個臺賬實時滾動管理,根據省自然資源廳對批而未供用地和閑置土地處置率20%的任務要求,結合今年新上建設項目對新增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分兩批下發處置清單,共安排批而未供處置任務12790畝、閑置土地處置任務473畝。
“實行清單管理、逐宗銷號、每周一報制度,倒逼了處置工作進程。”市自然資源局開發利用科科長饒光瑾介紹,攻堅期間每周收集各縣(市、區)處置工作進展,共發出《工作情況周報》14期和《工作情況月報》2期,處置工作有了“明白賬”,高效務實推進問題解決。
因地施策
探索多元用地模式
福建格利爾印染有限公司位于福建尤溪經濟開發區,2018年前,公司的印染項目用地為152.3畝。由于項目屬染整項目,環評審批較為嚴格,審批時限長,企業擔心供地后無法及時開工造成閑置,對提出用地申請猶豫不決。
尤溪縣高度重視,明確工作責任,就加快推進染整企業搬遷入園工作進行專題研究,督促環評編制單位加強與省環保廳對接,加快完成環評審批,僅用150天,環評報告通過省環保廳組織的專家評審。
如今,格利爾公司已是集紡紗、織布、染整為一體的綜合性革基布龍頭企業,年產值達7億元。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于當地政府高效的服務和優質的營商環境。
“引進了項目,還要有土地來接納。”饒光瑾說,將過去“增量土地招商”轉變為“利用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等存量土地招商”,通過優化環境,用服務釋放吸引力。
這是我市分類施策、科學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的一個生動實例。
泰寧縣城區水南商品住宅項目用地,因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久拖不決。泰寧縣及時配套建設項目周邊湖緣路、文昌小學兩項基礎設施,促進項目處置批而未供用地60畝。
明溪縣平埠東路建設項目,因4戶被征地農戶苗圃用地難以達成補償協議而無法供地,明溪縣上門入戶做好征遷思想工作,做好土地征收工作,保證了平埠東路全線開工建設。
……
為真正讓閑置低效用地“活”起來,我市對經營性項目,通過開展“依法和諧征遷”專項行動等,加速供地進程;對公建類項目,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利用批而未供土地落實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對因政府層面造成閑置工業類項目,通過調整規劃設計條件、置換用地等方式進行處置……
瞄準存量土地“去庫存”,目前,我市初步厘清篩選年內新上項目166個、新增建設用地需求超萬畝。“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從“土地存量”中找“發展增量”,已成為破解我市當前土地資源利用困局的有效選擇。(三明日報記者 鄭麗萍 通訊員 鄧華東 黃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