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落實扶貧小額貸款貼息政策,給予貧困戶5萬元以內、年限3年以內的無抵押擔保貸款,今年上半年爭取省財政扶貧小額信貸貼息資金1228萬元,全市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發放擔保貸款4.37億元,累計扶持10276戶貧困戶發展生產,發放貼息資金1054萬元。
新形勢下,我市圍繞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優化金融機構布局和加大財政幫扶力度,充分做足完善服務這篇文章,全力支持農村金融改革提高質量、增強實效。
完善信用評價體系。依托基層金融網點與村兩委合作平臺,廣泛采集、持續更新農戶信用信息。積極通過手機銀行、二維碼收單等方式,對沙縣小吃等在異地創業農戶實行“全線上”收集信息。至6月末,這個縣建立農戶信用檔案53254冊,占全縣農戶總數的100%;建立家庭農場檔案352冊,農民專業合作社檔案558冊,評定信用等級農戶53254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100%。截至今年上半年,依托中小企業及農戶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發放貸款5343戶、4.28億元,占涉農貸款總額48.32%。推動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評級,對信用良好者實現授信全覆蓋。聯合地方政府共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與創建,統籌規劃,實現轄區“戶、村、鎮”信用評價全覆蓋。
優化金融機構布局。以點帶面,由市銀監局出臺《關于推進三明銀行業機構設立專業化支行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業機構深化分支機構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按照“專門機構、專項規模、專門流程、專項機制、專業人才、專項產品”思路設立專業化支行,目前,農行在沙縣成立沙縣小吃支行和城鎮化支行兩家專營機構,積極對接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以面延伸,打造“戶、村、鄉(鎮)、縣”立體式、全覆蓋、普惠制的農村金融服務新體系,推進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通過“農戶建檔、需求分類、信用評級、授信放貸”,滿足“戶”層面的貸款有效需求;通過實施“金融服務不出村”工程,規范布設小額便民支付點,滿足“村”層面的金融服務需求,已在171個建制村設立326個小額支付便民點;通過引導各類銀行業機構到鄉鎮設立營業網點、布設ATM機、存取款一體機等自助機具,滿足“鄉(鎮)”層面的金融服務需求,目前,沙縣農商行營業網點已覆蓋全縣12個鄉(鎮、街道),郵儲行、農行也在進一步完善鄉鎮布局;通過“引進來、長出來、延下去”等方式完善縣域金融組織體系,滿足“縣”層面的金融服務需求。
加大財政幫扶力度。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市級配套政策,在年初支農預算中安排政策性農業保險市級配套資金100萬元。落實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政策,3年共下達農戶貸款擔保機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1305.16萬元,項目期內共為5308個農戶提供生產性貸款擔保,為農戶擔??傤~8.32億元。2018年爭取省財政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資金150萬元,較好地為農戶解決了發展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本報記者李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