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望歷史中汲取營養
在鑄就靈魂的熔爐中洗禮心靈
為老區人民鼓勁
在“心連心”藝術團演出現場的上方,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設有司令臺。“赤幟飄揚欣看神州赤世界,新春歌舞歡迎革命新潮流”,85年前的1930年元旦,正在掀起學習貫徹《古田會議決議》熱潮的紅四軍,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司令臺柱子上的這副對聯藝術地銘刻下當時的動人情景。
歷史,如此巧合。85年過去,全黨全軍正在認真學習貫徹“新古田會議”精神、滿懷豪情邁向新征程的今天,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像當年的紅軍那樣,用歌聲、舞蹈謳歌擁抱中國夢的熾熱情懷,抒寫真正的中國力量。
這是一次尋根溯源、溫故知新之旅;這是一次汲取營養、傳承血脈之旅。
據了解,中央電視臺“心連心”三次到達同一個小鎮進行慰問演出,在全國尚屬首例。“心連心”藝術團的此次閩西之行,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雙腳踩著堅實的大地,創作的根基才能扎得更牢固;雙手緊握著人民群眾,藝術的翅膀才會更加豐滿;與人民同行,為人民歌唱,謳歌火熱的時代情懷;與人民同心,為人民立傳,抒寫真正的中國力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成為文藝工作者的新常態。
閩西,是一片傳統文化浸潤的土地,崇文重教、愛國愛鄉、耕讀傳家、開拓進取,獨特的客家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風云的英雄兒女。閩西,是一片綠色覆蓋的土地,演出現場周圍就是油菜花地,山巒疊翠,林木茂密,在風清氣正的新常態里,更顯出“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的豪邁魄力……
閩西,以其獨有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心連心“藝術團的文藝家們。著名主持人朱軍已是第三次來到古田,十五年前一次,五年前一次。他飽含深情地說:“這里的青山綠水沒有變,山更青了,水更凈了,依然還是這座普普通通的客家宗祠,還是這個寧靜平和的山區小鎮,一個簡樸的圣地,卻是書寫光榮、鑄就輝煌的歷史起點。”張澤群是第四次來到閩西,朱迅也來過不下兩次,他們深有感觸地說,今天我們再次相聚古田,尋根溯源,追尋精神血脈,扎得住根,定得住錨,才能扛得住風雨、看得清方向,才能長得更高大,行得更久遠。
閩西,是一片歷經血火洗禮、“二十年紅旗不倒”的神圣土地,是當之無愧的“紅軍之鄉”、“將軍搖籃”。去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古田接見閩西““五老”人員(老游擊隊員、老交通員、老接頭員、老地下黨員、老蘇區鄉干部)代表時,動情地說,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老區,永遠不要忘記老區人民。
從古田再出發,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從古田再出發,開啟夢想新征程。
正是懷著一顆對閩西紅土地的崇敬之心,這次由青年歌唱家劉和剛等組成的“心連心”小分隊拜訪了去年10月31日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已是99歲高齡的老紅軍謝畢真。他們為“平均每里長征路上就倒下一名閩西子弟”而深深震撼,他們為閩西老區為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深深震撼。
梅花香自苦寒來。此次閩西老區之行,藝術家們深深體會到,只有那些潛下心挖掘藝術的源頭活水,耐得住創作寂寞的文藝體驗,才有可能迎來春花爛漫、紅旗如畫的精彩。
從解決問題出發,深入調查,這個道理如今更有著革弊鼎新的意義。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做出了典范。今天,我們仿佛還能看見一個偉岸的身影,活躍在才溪鄉的田間地頭,農舍山岡,供銷社和紅軍醫院……當代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到群眾中去!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傾聽他們的聲音,記錄他們的勇敢豁達,心底有深情,文藝的百花就會分外香。
在演出中,有一個節目特別新穎,那就是歌唱家王吉吉、喬軍和閩西木偶藝術家合作表演的《大紅公雞毛腿腿》。參加今年《我要上春晚》節目并晉級了爭霸賽的李明卿,從事提線木偶已20多年。表演結束時,王吉吉、喬軍向大家介紹他們向李明卿拜師學藝的故事。由此也讓他們感悟到這樣一個道理:心連心藝術團就是要從這塊紅色土地中、從基層民間汲取營養。尼格買提說,剛剛我們參觀古田會議會址的時候,我注意到這個廖氏宗祠的窗戶很有意思,它從外面看是一個福字,從里往外看是個古田,咱們曾館長告訴我這叫福藏古田,古田有福。今天我們就借著民間的吉祥氣,祝愿大家新年有福,夢想成真。
傳統在繼承中發展,事業因創新而永恒。傳統與繼承,從來都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命題。丁建中、朱迅合作表演的互動魔術,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演繹的戲曲《詠梅》,都帶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深深的啟迪。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閩西是客家人主要祖籍地之一??图彝翗撬C萃著人類文明的精華。“心連心”小分隊深入土樓,了解閩西豐厚的人文風情。曾在歌劇《土樓》出演過男主角阿水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以高亢清亮的嗓音再現了《土樓》歌曲的魅力。張澤群說,幾天前我隨“心連心”小分隊去了永定土樓采風,邂逅了當地一位畫家,在指導孩子們畫畫。后來我了解到這也是咱們龍巖的一個特色,政府用多種辦法鼓勵專業藝術工作者送文化、種文化、結對子,到基層為群眾添歡樂,造就一片文化繁榮的土壤。扎根鄉土我們就可以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比如開場曲,就是從福建山歌《采茶燈》改編而來,這首歌還作為“口頭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
兩個小時的精彩節目讓現場的觀眾意猶未盡。但是藝術家們用心連心的方式進行的一場心靈洗禮,一次次的基層體驗,讓藝術家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更高的藝術標準正在確定,未來偉大的作品正在孕育之中,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成為文藝工作者的新常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鑄造中國文藝的新豐碑——這是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