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i4ks">
  • <td id="ei4ks"></td>
  • 注冊
    閩南網 > 新聞中心 > 福建 > 福州 > 福州新聞 > 正文

    世遺來了丨海絲之路,福建元素下西洋

    來源:福建日報 2021-07-16 10:20 http://www.vistrails.com/

      藍色的底版,意象純凈、安詳、廣闊。福船,裝滿夢想,起航。層疊起伏的波濤,承載奔涌的激情,薪傳不絕。一處港灣,一灣帆檣,一片云彩,一座豐碑,融合成一汪文化的海洋,彌散古香的線裝書里,有西域的風。從漢代“舊交趾七郡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的福州港,到元代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到明代的漳州月港,回音壁上,歷史的潮聲,仍然唱著滔滔向前的歌。

      18世紀,中國的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筑及生活禮俗一度風靡歐洲,形成一種特殊風尚,人稱“中國熱”。福建的茶葉、瓷器由此進入歐洲人的日常生活。

      “茶的英文名‘Tea’,正是由廈門方言‘Te’轉音而來的。”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盧美松說,在18世紀英國的一些詩刊中,武夷茶名也被當作詩的韻腳,可見武夷茶當時已被銘刻在英國人的心坎里。而早在明代,德化生產的象牙白瓷已流傳到歐洲,受到歐洲鑒賞家的高度評價,號稱“中國白”。

      歷史上,福建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唐宋以來,福建“海絲”貿易長盛不衰,海外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從而成為福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宋元時期,隨著中國航海技術的進步及當政者的重視,福建的海外貿易高度發達,東至日本、朝鮮,西達印度、波斯、中亞細亞乃至非洲東海岸,南抵東南亞諸國的廣袤區域,都與福建有著長期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元代的泉州,不但是世界著名的貿易港,更被后人譽為“世界宗教的博物館”,恰與宗教戰爭盛行的歐洲中世紀末期相對應。

      即便在明清朝廷準許的為數不多的海外交往中,福建依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明朝準許開放福州口岸,單獨與琉球國進行朝貢貿易;明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在漳州月港(今海澄)部分開放海禁,月港遂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窗口,福建與東、西洋的交往更加頻繁。

      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候風放洋。在下西洋的隊伍中,絕大多數官兵是從京師、直隸和福建3個地區的衛所中抽調而來的。“福建官兵熟悉水性,適應海洋軍旅生活,成為艦隊的主力軍。”盧美松說,鄭和的副手王景弘是福建寧洋(今屬漳平)人。鄭和七下西洋,病逝于印度古里,是王景弘率船隊歸國的。后來,他還單獨率船隊第八次下西洋。王景弘與鄭和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艦隊的許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記載:“(明)永樂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監鄭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艦于長樂。”

      古代福建盛產松、杉、藤、棕、鐵、生漆、桐油、苧麻、蠣灰等物料,為造船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春秋戰國間,一部分吳越人流徙入閩并帶來先進的造船技術。到了秦漢時期,閩越族即擅長制舟和駕舟。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遣人在今長樂造船,所在地因而得名“吳航頭”。三國時期,孫吳在今福州設置典船校尉,又在今霞浦設置溫麻船屯,所造海船有五層舷板,故此得名“溫麻五會”。東晉末年,盧循義軍創制新船型“八艚艦”,此即后世所謂的“水密隔艙”結構。義軍殘部浮居閩南沿海,又造出“了鳥船”,后經改進演變,成為福船的早期雛形。

      福建造船技術長期居于全國前列,直至明末清初,泉州、漳州一帶的海船制造技術繼續發展,鄭成功一家三代所擁有的海船在當時不僅船體巨大,而且性能優越,多次打敗當時海上強國荷蘭人的殖民艦隊。

      明代福建的官營和民營造船遍布于濱海區域和內河流域,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福寧等濱海之地則是造船業的中心地區。按照明朝政府規定,如新造海運船只,須在產木、水便的地方,差人打造。福州由于閩北木料沿閩江而下,不僅成為全省戰船建造中心,而且也是官用民船的建造基地。

      著名的鄭和寶船就是采用福建沿海一帶常見的福船船型。福船尖底、闊面、水密,適于深海遠洋航行,為當時中國航海木帆船的四大船型之一(另有沙船、廣船和鳥船),亦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明朝出國使臣(如冊封琉球使)乘坐的官船均為福船型海船。

      鄭和艦隊在長樂太平港休整期間,船上的火器、弓弩、刀牌等兵器多由福建都司轄下的3個“成造軍火器局”提供。出征人員多達2.7萬人,后勤人員也相當可觀。他們在太平港駐扎,要消耗大量糧食;出征后還要帶上足夠兩年使用的日用品(糧食、鹽、糖、油、醬、茶、酒、燭、炭等)。這些物資有一部分是福建地方提供的。

      鄭和下西洋,還肩負著商業貿易的使命。船隊攜帶大量中國特產商品,換回宮廷所需的奢侈品。據記載,鄭和船隊帶有大量絲織品、印花布、瓷器、銅鐵器,以及雨傘、草席、樟腦等40多種商品,其中不少是福建生產的。

      大批福建人隨鄭和出使遠航,有些人留居東南亞各地,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南洋。菲律賓東蘇祿的白丕顯墓,就是中菲交流的重要歷史遺跡。白丕顯,又稱白本頭,泉州人,隨鄭和船隊到蘇祿后,娶當地摩羅族女子為妻,留居不返,當地人稱“本頭公”,后被奉為菲律賓華僑的先驅。

      明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預備最后一次下西洋,他親自撰文刻碑,立石于江蘇劉家港天妃宮內,即《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次年春,船隊駐泊長樂等候季風之際,鄭和修造天后宮,并立《天妃靈應之記》碑。兩通碑文概括了鄭和下西洋的盛舉及與媽祖有關的事跡。

      福建是媽祖信仰的發祥地,莆田湄洲島是世界媽祖信徒朝拜的圣地,莆田自然成為媽祖信仰的核心區域。早在宋代,“妃廟遍于莆,凡大圩市、小聚落,皆有之”。明清時期,媽祖廟已遍布八閩大地。據統計,清末民初有文獻記載的媽祖廟就有296座,未記載者更多,估計在1000座至1500座之間。

      “顯然,媽祖信仰作為鄭和艦隊的精神支柱,對于穩定軍心、撫慰心靈、鼓舞士氣、樹立克服艱險的必勝信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盧美松說,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成功,推動了華人移民海外的熱潮。移民的播遷,又把媽祖信仰散布到世界各地。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比如,現今馬來西亞天后宮約有150座,最著名的是馬六甲的青云亭、寶山亭等。青云亭建于1673年,原名觀音亭,正殿供奉觀音,左壇供關帝,右壇供媽祖,是全馬最早供奉媽祖的宮廟,整座建筑以楠木建成,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寶山亭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相傳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此地,故廟中供奉著鄭和、福德正神和媽祖的神像。

      “福建僑民對家鄉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在海外建造的廟宇、住宅的建筑風格,如同他們的服裝式樣、飲食品種以及節日禮俗一樣,都保持著故鄉的風貌,并不斷為當地文化所吸收融合。”盧美松說,由此可見,福建華僑不僅推動了海外諸國與福建的經貿往來,也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融。

    原標題:世遺來了丨海絲之路,福建元素下西洋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爭先!福建青年的“時代擔當”!
  • 致青春,致未來!這就是福建青年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鄭和開麥喊話:來不來泉州臺商投資區,look in my eyes!回答我?。?!
    鄭和開麥喊話:來不來泉州臺商投資區,look in my eyes!回答我?。?!
    第26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暨第九屆國際體育產業博覽會隆重開幕(視頻)
    第26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暨第九屆國際體育產業博覽會隆重開幕(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省領導調研假期安全穩定工作 以變應變,閩企加快多元化“出?!?/a> 將青春奮斗融入強國復興偉業——習近平總 福建首開赴鄂貨運班列 “核電建設就像接力跑,要把安全交到下一 “我們用雙腳丈量景區的消防安全” “掌聲,是給我們的最高嘉獎” ——福建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10.7億人
    国产啊v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天堂无码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