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融合與綿延——福建省美術館館藏近現代福州漆藝術研究展開展
漆藝、國畫、木雕,三者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它們相結合,又能碰撞出什么不一樣的火花?7月19日,融合與綿延——福建省美術館館藏近現代福州漆藝術研究展開展,帶領觀眾深入了解福州漆藝術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價值,探索福州脫胎漆器與其它傳統藝術形式完美交匯與融通的奧秘。據悉,本次展覽還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4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名錄》,將持續至8月19日。
展出的部分藝術作品
福州脫胎漆器歷史悠久,其工藝復雜且精美,長期以來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同列中國工藝“三寶”。郭沫若先生贊譽福州傳統脫胎漆器“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此次展覽以近現代福州漆藝術的發展脈絡為研究主線,分“漆光流轉”“漆韻交融”“漆海無垠”三個篇章,向觀眾展示福州脫胎漆器、漆畫、木雕、閩籍書畫作品等近百件作品,并輔以相關文獻資料,回顧了建國后從民間走向院校,逐漸形成近代漆藝學科的歷程,立體呈現福州脫胎漆器的發展脈絡,幫助觀眾了解福州漆藝術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探尋福州漆藝術從傳統到現代演變過程中形成的豐富內涵。
福建省美術館館長邱志軍接受采訪
不同于一般的漆藝術展,本次展覽除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漆藝作品和福州老漆器外,還展出了“東門派”木雕、書畫等多種門類的藝術作品。福建省美術館館長邱志軍告訴記者:“展覽通過并置陳列不同藝術門類的作品,去揭示福州脫胎漆器如何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實現交匯與融通。在我看來,福州的脫胎漆器不是一個簡單的漆的髹飾工藝,而是受到了各種藝術門類的影響。”
邱志軍介紹道,福州漆藝術是在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地理和文化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呈現濃郁的地域特色。歷史上,書畫名家都樂于邀請能工巧匠,將所作的書畫作品轉化為木雕、漆器等形式的藝術作品,福州漆藝工匠正是在這個歷程中不斷提升工藝技巧,同時又充分吸納了文人畫以及福州木雕等民間藝術的特色,使脫胎漆器在藝術表現上實現突破,形成了獨特的“書卷氣”,還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工匠制作形式——“秀工制”。“今天展會現場的許多漆器作品以人物雕像或器物的形式呈現,都是受到了文人畫、‘東門派’木雕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我希望通過展覽,讓大家感受到不同藝術形式間交匯與融通的關系,思考為什么在全國漆器都走向衰落的時期,福州脫胎漆器依然能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展覽活動吸引觀眾駐足觀看、拍照留念
展覽現場,精美的藝術作品吸引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駐足觀看、拍照留念。來自山東青島的李同學是一名漆藝術愛好者,正在福州研學的她專程前來觀展。談及觀展感受,她說道:“這次展出的漆藝作品融合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和色彩搭配,賦予作品更多的人文氣息,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和弘揚。”(記者 王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