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數字化智能制造車間,技術員對智能機械臂進行調試。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位于福州高新區的兆元光電二期車間內,工人在LED外延片、芯片生產線上作業。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寧德時代航拍圖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阮傳龍 李加進 攝
什么是“極限制造”?走進寧德時代的涂布車間就能尋得答案?;旌狭烁鞣N原材料的漿料被均勻涂覆在4.5微米的銅箔鋁箔上,在每分鐘高達100米的涂布速度下,涂布重量偏差僅有幾毫克。
涂布工藝是鋰電池制造的核心環節之一。如今,寧德時代實現了1.7秒生產一個電池,缺陷率僅為十億分之一?;谠诓牧虾筒牧象w系、系統結構、極限制造以及商業模式四重維度的持續創新,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實現了全球“五連冠”。
寧德時代是飛馳前行的福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軍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將“電動福建”建設作為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優化產業發展結構的重要抓手,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促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電動福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有力推動產業發展。
創新引領下,福建形成以寧德時代和寧德新能源科技為龍頭,涵蓋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關鍵配套裝備及材料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集群,成為全球最大、技術領先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和研發創新中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3個萬億元臺階。2012年到2021年,福建的全部工業增加值從8711億元增加到17788億元,年均增長8.7%;工業總量從全國第11位躍升至全國第6位,占全國比重從4.2%提高至4.8%。2021年,福建制造業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
福建制造崛起的背后,是福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著力點,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將引進和建設優質項目作為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現代化產業布局的堅實支點。通過實施培優扶強龍頭企業和千家企業增產增效行動,制定8個行動計劃,福建著力引進落地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優質龍頭項目。
隨著福州京東方、廈門天馬微電子、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寧德上汽基地等“金娃娃”落地成長,福建電子信息產業“增芯強屏”取得突破,機械裝備產業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級,石化“兩基地一專區”實現集聚發展。
項目帶動福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年間實現倍增發展,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3%。目前,全省已形成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21個。
在安踏集團智能工廠,當一件衣服還在布料階段,“智慧大腦”就已繪制出了它的完整數據圖譜,不同品類、款式、顏色、碼數的服裝在一條流水線上共“舞”。數字賦能,安踏的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成本降低11%。
近年來,福建持續推進鞋服、紡織、石化、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打好“創新”牌,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工藝、設備、產品向“新”改造。另一方面,打好“融合”牌,加速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全省超過7.2萬家企業“上云”,實施機器換工4萬多臺套,現有兩化融合達標企業數位居全國第2位。
數據顯示,福建紡織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產業2021年營業收入分別達11660億元、6660億元、6880億元、5500億元,十年來均實現翻倍增長。
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還是新興產業培育,福建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壯大的第一動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十年間,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2%。
針對創新資源薄弱等痛點,福建大力建設各類創新平臺,通過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和孕育新興產業的新技術研究攻關,加快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發展。通過“揭榜掛帥”尋高手、引“產業領軍團隊”、派遣“科技特派員”等舉措,助企業科研攻關一臂之力。
截至目前,福建已建成省創新研究院以及光電信息、能源新材料、生物制品等6家省創新實驗室,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推動設立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28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71家,新增數量居全國前列。
如今,在創新引擎的驅動下,福建正認真書寫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這“四篇文章”,朝著多元發展、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新目標闊步前行。
向著下一個十年,福建產業再啟征程。(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堅持創新之路不動搖
近期,位于福州市馬尾區的福建星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大展會上“大顯身手”: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星云股份展示了支持光儲充檢智能超充站建設中運用的儲能變流器、直流快充樁等關鍵技術;在2022中國泰安投資合作洽談會上,星云股份與泰安城建集團簽約建設城市智慧能源服務網絡……
馬不停蹄的腳步,體現了星云股份的奮斗者們為推廣綠色能源、智慧能源、數字能源作出的不懈努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最強動力。”2021年獲評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的星云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有財介紹,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擁有研發人員逾700人,占員工總數的30%以上,公司研發投入7571.27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3.81%。“這幾年,我們從電池檢測設備制造商,發展為電池檢測服務商、充電設備運營商,全靠創新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到馬尾區考察企業,都對科技創新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大陸集團考察時強調,走創新之路是我們國家、也是我們每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光股份考察時指出,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持誰。
放眼馬尾全區,狠抓創新的理念在各大企業中蔚然成風。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芯片、“天問一號”的星敏感器光學導航系統鏡頭、全球首臺“互聯網+醫療”和物聯網技術的人工腎臟替代治療設備、全國首臺光催化消殺冷鏈病毒裝備……這些科技前沿新產品,均來自馬尾區。近年來,馬尾區圍繞主體培育、平臺構筑、人才支持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扭住創新“牛鼻子”,馬尾區形成了光電、新能源儲能和物聯網等多個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由“馬尾加工”向“馬尾制造”再向“馬尾創造”的轉變。
“我們對黨的二十大召開充滿期待,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創新氛圍,讓‘產學研’協同合作創新邁上更高臺階。”李有財表示。(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咬定實體經濟不放松
近日,位于晉江市陳埭鎮的晉江國際鞋紡城熱鬧非凡。作為全球運動鞋材品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鞋材交易集散地,每天都有各地客商前來采購制鞋材料。“多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傳統鞋服產業不斷做大做強。”說起如今陳埭鞋服產業的發展,原陳埭鎮四境村村委會主任丁培凱感慨萬千。
1996年8月2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陳埭鎮四境村調研,丁培凱負責介紹四境村的情況。那個年代,農民月收入只有兩三百元,但四境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快速發展,已是一個“億元村”“富裕型小康村”。當時的陳埭鎮是全國最大的鞋材集散地,1公里長的陳埭街云集了400多個店鋪,十分熱鬧。
扶優培強龍頭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布局高端鞋材面料、功能性原輔材料領域,推動信息技術在鞋業制造領域應用融合……二十多年來,陳埭鎮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立足鞋業優勢發展經濟。“陳埭鎮在堅守實業中創新突圍,持續推進傳統鞋服產業全鏈條全流程升級,不斷打造穩定自主可控的鞋服產業鏈生態圈。”陳埭鎮經濟發展和改革辦公室主任曾水祥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陳埭鎮擁有各類鞋業企業3000多家,各類鞋材商戶1600多家,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鞋材市場之一。
做強優勢主導產業的同時,陳埭鎮發力第三產業,做大做強國際鞋紡城、中國鞋都電商創業園等專業市場,培育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會展經濟等業態模式,大力發展樓宇經濟,謀劃布局文創新業態和高端城市商業綜合體等,現代服務業不斷做大。
今年上半年,陳埭鎮工業總產值完成356.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336.35億元,限上批發零售業銷售額完成543.3億元。“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我們將化期許為動力,繼續咬定實體經濟不放松,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鞋業為基礎,物流、電商、貿易等配套產業共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曾水祥說。(福建日報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林曉燕 姚曉安 曾榮清)
數說
全部工業增加值
2012年為8711.23億元,2014年突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7787.60億元。
制造業增加值
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4.2%,比全國高6.8個百分點。
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從2012年的6個增加至2021年的21個。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十年增長4.8倍、2021年超8900家。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共培育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1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1家。
財政預算科技支出
由2012年的48.1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52.00億元。
全省R&D經費投入
由2012年的270.99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968.73億元,年均增幅達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