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金秋,又是收獲時節。
記者日前來到福州江陰半島,海風獵獵。江陰港12號碼頭上,高大的輸油臂與不遠處的罐區深情守望。這個10萬噸級專用碼頭已整裝待發,從中東等地進口的液化石油氣將通過2公里長的輸油管道直接進入中景石化科技園生產。
放眼園區,高聳的“亞洲第一塔”——丙烯丙烷精餾塔,正在加緊安裝,預計明年6月底投產,年產80萬噸丙烯;而提前10個月開工的年產150萬噸多元共聚聚丙烯項目,計劃2018年投產。這兩個目前世界上單產產能最大的裝置,將改變國內高品質工程塑料原材料大部分依靠進口的局面。
如果說中景石化是顆明珠,那么近年來一批體量重、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猶如耀眼的大珠小珠,相繼落戶福建:
2015年仲秋,京東方投資300億元,新建8.5代面板生產線,這是福州新區獲國務院批準后動建的首個重大產業項目。
2016年,1029個在建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227億元,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今年上半年,全省1102個省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52.8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62.7%……
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如何加快優化產業布局,與國家發展戰略同脈動?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殷切期望:福建加快發展,要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
產業優,無疑是實現新福建宏偉藍圖的堅實基礎。
牢記總書記囑托,福建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攻方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堅持做大總量與提升質量并重、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并舉,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6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11017億元,規模居全國第10位,同比增長7.6%,增速居全國第11位;規上企業實現利潤增長19.5%,增速居全國第4位。同時,結構調整全面突破: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增加值3744億元,比2012年增長55.6%,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36%;服務業增加值12242億元,比2012年增長47%,占GDP比重42.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8%首次超二產;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3146億元、占GDP比重達1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17億元,比2012年增長56.6%。
轉型,升級,優化,福建產業發展在新舊動能轉換接續中一步步邁向中高端。
優質項目,帶動優勢產業加快發展
加快布局一批優質的重大產業項目,促進整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福建產業轉型的主攻方向。
寧德,人們眼中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因為時代新能源項目,千億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總投資超100億元的時代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建筑工程日前開建,項目計劃建成鋰離子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線32條,達產產能320億千瓦時。依靠時代新能源強有力的帶動,東僑動力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廈鎢鎳鈷錳正極材料加工項目等一批鋰電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加速集聚……
“今年初以來,時代新能源已吸引來上下游10多家配套企業,產業鏈填平補齊,不僅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還將助推寧德打造新能源千億產業集群。”相關負責人表示。
項目帶動,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為此,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行動計劃》,按照“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增資一批”的工作部署,追蹤科技前沿,著眼制高點,著力引進一批體量重、有核心技術與市場優勢的大項目好項目。同時,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實施方案》,著力培育壯大一批關聯度大、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龍頭。省委書記尤權反復強調:“必須通過抓龍頭做大做優增量來實現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五年來,我省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推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發展。
石化產業邁向中高端。“兩基地一園區”加快建設和產業鏈延伸。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按煉化一體化總體最優化的思路,轉方式、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成為2016年全國乙烯行業能效領跑者。背靠福建煉化一體化這棵“大樹”,泉港梳理出多元化烯烴原料、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綜合利用、聚氨酯原料及下游、生物化工、可降解環保材料等9條產業鏈,向精深加工要高附加值。在福清江陰工業集中區,中景石化科技園建設快馬加鞭。“我們正在加緊建設全球唯一的BOPP薄膜—聚丙烯—丙烯三級全產業鏈,5年內打造高效集聚的千億產值科技園。”中國軟包裝集團董事局主席翁聲錦滿懷豪情。
信息產業由“大”奔“強”。緊盯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兩化融合的新風口,我省謀劃布局建設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領域的重大項目。今年2月,福州京東方第8.5代新型半導體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投產,不但填補了我省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空白,而且吸引來東旭光電、聯華林德氣體、東進化工、裕永物流等十多家企業就近配套,有望形成千億產業集群;3月,福建華佳彩高新面板項目一期試投產,不僅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中小尺寸電子產品對高性能觸控面板的需求,還將集聚發展大面板電子設備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導航等,助推莆田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一期投資370億元的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將建成國內首家具有自主技術及世界級先進制造工藝的存儲器研發制造企業,填補我國動態存儲器產業國產化空白,推動福建打造東南沿海集成電路新基地……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和廈門金龍旅行車公司保持新能源汽車產量居全國前列;福建云度新能源汽車設計推出的兩款新能源乘用車,已通過權威機構檢測,即將投放市場。按照最新規劃,到2020年,福建省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800億元,形成福莆寧、廈漳泉、閩西北三大新能源汽車整車基地和寧德、漳州兩個動力鋰電池基地及電機、電控等產業龍頭企業。
“引進和培育優質大項目,其效應不僅是突破產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而且將帶動產業鏈缺失環節的填平補齊,延伸拓展產業鏈的上下游配套,真正打造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鏈、產業群。”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四海認為,這正是福建加快動力轉換接續、蓄積發展后勁的關鍵所在。
創新驅動,涌現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每每回想起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大陸科技集團考察時的情景,集團總裁王晶仍激動不已。“當時,總書記詳細聽介紹、看產品、問市場、觀實驗,重點了解企業自主創新情況。”
今年8月28日,全國首個“數字公民”試點項目在福州市鼓樓區啟動,將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讓“數字福建”的豐碩成果走入尋常百姓家,為百姓提供主動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
“總書記殷切期望我們要‘牢牢扭住科技創新和成果快速產業化,牢牢扭住產業發展前沿,牢牢扭住占領國際市場’。‘數字公民’創新試點的推出,正是我們交出的一份正式答卷。”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說。
增長動力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換。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等政策舉措,加快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創新驅動、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的目標和路徑。
科技創新,已成為廈門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8月24日,美圖公司在香港發布2017年上半年業績公告。截至2017年6月底,美圖的應用已覆蓋全球超過11億臺獨立設備,全部應用月活躍用戶達4.813億,擁有超過5億海外用戶。
作為一家以創新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美圖現已開發一系列專有技術,注冊超過100項專利。
“廈門是中國最美的城市,所以這里誕生了全國最美的應用——美圖秀秀。”在美圖公司董事長蔡文勝看來,其實廈門互聯網基因很強大,早在10多年前,互聯網剛在大陸普及時,廈門就已成為互聯網創業熱土。
近五年來,廈門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7.87%。此外,廈門培育市級眾創空間和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87個,創業團隊超過2200個,創客超過11900人,涵蓋移動互聯網、文化創意、電商、智能制造等領域。
數字經濟,崛起東南。在福州濱海新城的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站在“潮頭”上的大數據產業,大幕已然開啟:
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國家國土資源大數據應用中心應用試點、中國VR中心暨技術教育培訓中心、清華大數據創新基地(福州)、中國·福建VR產業基地等一批“國”字號大數據中心在此落地;
三大電信運營商,中電數據、浪潮集團、國信優易、北京奇安信科技等大數據領軍企業紛紛入駐;
……
這一產業園區,將集聚發展起千億級的信息化高端產業,打造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示范區。
一系列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的政策措施持續發酵,極大促進了物聯網、智慧家居、石墨烯、稀土、3D打印等新產業新業態、新產業加快成長,成為福建制造業“彎道取直”的新動能。
智能制造領域如今已成為我省“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的聚集地。作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地方試點,泉州“數控一代”規模初具,全市數控企業達300多家。
石墨烯產業將成為我省經濟發展先導產業。我省出臺全國首部省級石墨烯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成較為完善的石墨烯材料研發、制備、應用等產業發展體系。永安石墨小鎮重點打造石墨烯應用產業鏈,吸引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廈門大學物理與材料學院兩支科研團隊在園區設立工作站。
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16%提高到1.55%。省級創新型企業達681家。2012到2016年,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3146億元,占GDP比重達1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17億元,比2012年增長56.6%。
我省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發力技改,全力支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標準,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去年,還設立規模80億元的企業技改專項基金,通過股權投資、債權融資等方式,有效支持了總投資額達652億元的69個省重點技改項目建設。據估算,每年可為技改企業節約財務費用約2.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60多億元、利潤150多億元。目前,我省紡織、服裝、食品、石材、水暖等傳統產業的主要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已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
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加快發展主動力
三產活,結構優。
2015年,福建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12年的30.7%提高到為50.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萬億元,2016年繼續提高至56.0%。第三產業逐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能。
五年來,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加快提升,已成為福建經濟結構優化的一大突破。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盯福建獨特的區位優勢、完善的交通設施和良好的生態優勢,我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推進制造業主輔分離,著力培育旅游、物流、金融三大新的主導產業,推動文化、健康、養老等有特色、有規模、有影響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省委、省政府出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通過資金扶持、金融支持、稅費政策、用地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還專門召開全省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座談會,提出將現代服務業逐步培育壯大成為福建發展的主動力產業。省長于偉國強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升級。
7月20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2017年全球財富500強榜單,其中興業銀行居230位,位列四家上榜閩企第一。
截至2016年末,該行總資產首次突破6萬億元,達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4.85%,繼續保持股份制銀行首位;實現凈利潤538.50億元,同比增長7.26%。
興業銀行不但成為福建“最賺錢的上市公司”,也有力推動了福建金融業做強做大。
作為近年來全國擁有較多區域性金融改革試點的省份之一,我省把金融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點,引金入閩,地方法人金融企業規模全國第三、金融業稅收居全省各行業第一。
2016年,我省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858.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同比增長9.6%,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居于全國前列;實現金融稅收收入514.49億元,占財政總收入11.98%。2013—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0%,增幅分別高于GDP和第三產業4.4個和3.7個百分點。
清新福建,福建的一張亮麗名片。
建設全域生態旅游省,全面打響“清新福建”品牌。2016年,我省接待游客首破3億人次,達3.15億人次,同比增長18.1%,較上年同期提高4.1個百分點;實現旅游總收入3935.16億元,同比增長25.3%,較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全省鄉村旅游、濱海旅游、紅色旅游、高鐵旅游蓬勃發展,在2017春節旅游趨勢報告與人氣排行榜中,我省位列國內旅游熱門省份第二位。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省旅游總收入突破700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
“大網絡、大服務、大產業”的現代物流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2016年我省物流業實現增加值2041.84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7.2%。其中,快遞業發展最為迅猛,年快遞業務量從2009年的7000萬件猛增到2016年的近13億件,居全國第六位。位于晉江內坑鎮的普洛斯晉江物流園區,2.2萬平方米的天貓商城貨倉已經投入運營,作為天貓商城在福建唯一的貨倉,這將讓福建買家收貨時間縮短到一天。未來,這里將成為集倉儲配送、物流總部經濟、商務配套等多功能的復合型現代化服務產業基地。
補短板、惠民生。2013—2016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5%,增幅分別高于GDP和第三產業7.9個和7.2個百分點。日前,我省又出臺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實施意見,提升幸福產業消費,增強消費者獲得感,推動我省服務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制造業服務化,在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發展基因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我省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201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發展服務型制造產業政策,并安排專項資金6000萬元。通過組織開展服務型制造專項,積極推動制造業創新設計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個性化定制服務、推進主輔分離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拓展融資租賃服務、培育制造業共享經濟等,延伸和提升制造業價值鏈。
龍馬環衛將傳統環衛裝備制造與大數據、云計算相結合,研發出智慧環衛系統,提供城鄉環境衛生系統規劃設計、環衛裝備研發制造銷售、環衛運營服務等系列服務,已在龍巖、???、沈陽等地實施智慧環衛服務運營管理,合同金額共60億元,實現從單純環衛裝備制造商向智慧環衛服務企業轉型。
三鋼等企業剝離設立工業軟件企業,漳州鑫展旺化工等企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九牧廚衛、三棵樹涂料等企業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海山機械、上潤精密儀器等企業積極開展專業化社會服務……目前,我省大中型企業中約有70%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提供增值服務。我省正積極培育100家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接續,福建正以更堅實、更自信的姿態,邁出結構更優、轉型更實的新步子。(福建日報記者 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