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過坎,決勝三大攻堅戰
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井岡山市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通過近年來精準脫貧攻堅,井岡山市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60%,在全國率先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5年共減貧6600多萬人,年均減少1300萬人以上。脫貧攻堅不僅創造了我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而且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2017年,“灰犀牛”成為繼“黑天鵝”之后的又一熱詞。黨中央高度重視、清醒把握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著手制定統一監管的“大資管”新規、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解決金融“脫實向虛”問題,被放在經濟工作更加突出位置。
各監管部門重拳出擊,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中國證監會2017年全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24件,罰沒款金額74.79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銀監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下大力氣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年底公布的對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涉案機構的查處結果,罰沒金額超過20億元;保監會針對關聯交易不規范、股東股權、內控與合規管理等問題下發的監管函數量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落地生根。過去5年,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
據統計,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PM10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專家分析認為,“大氣十條”提出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能夠實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2017年末,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首次公布2016年度各省份綠色發展指數,從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7個方面評估各地區上一年度生態文明建設進展總體情況。
“年度評價工作重在引導各地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督促和引導各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器’和‘風向標’。”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
跨越關口,新起點上起好步
“中國的經濟奇跡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第二階段。”外媒如此評價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的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調高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國際機構也普遍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今后30多年我國發展的美好藍圖,人民群眾將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我們迎來大有可為、再展宏圖的新時代。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中國經濟年會上的發言中說。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部署上來,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美好藍圖必將成為現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平 顧陽 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