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釋放市場新潛能
日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一個看似與百姓生活沒太大關系的詞語“地條鋼”入榜。
地條鋼,這種以廢舊鋼鐵為原料煉成的條狀鋼錠,成分和質量不能有效控制,生產過程污染很大,雖然早在2002年就被列入“落后產品”名單,但由于巨大的利益誘惑驅使,一直禁而不絕。通過嚴抓共管、重拳出擊,2017年,1.4億噸“地條鋼”產能全部出清。
無效供給的“減”,換來了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質增量供給的“加”,實現了市場供需的結構修復和動態平衡。
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6.6%,創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增長6.5%,這是自2010年以來我國工業增速首次加快,改變了工業增長單向放緩的趨勢。
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歷2016年攻堅之年、2017年深化之年,已取得明顯進展,作為主要抓手的“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進,鋼鐵、煤炭、火電行業都超額完成年度去產能目標任務;堅持因城因地精準施策、分類調控,商品房待售面積降至近3年來最低;通過市場化債轉股和擴大直接融資,企業杠桿率穩中趨降;通過減稅降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企業運行成本也開始下降;堅持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生態環保、教育、基礎設施等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
以問題倒逼改革,以改革激發創新,以創新促進發展,是近年來中國改革的顯著特征。2017年,我們繼續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有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與創新并駕齊驅,不斷釋放著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淬煉著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質量。
創新驅動則彰顯出推動經濟發展的“乘法”效應。幾年來,從全球規模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從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絡到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中國在新科技運用、新經濟發展、新業態培育上取得顯著突破,亮點紛呈,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作出了最好注腳。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可圈可點:過去的一年,全面深化改革又完成79個重點改革任務,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21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399個改革方案,改革繼續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生動局面。
經濟體制改革始終聚焦形成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從“負面清單”到“雙隨機一公開”,從“單一窗口”到“一枚公章管到底”,“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央層面核準項目數量已減少90%以上。企業主體的市場營商環境大為改善,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又較上年同期增長16.7%,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超過1.8萬戶。
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營改增試點實施5年多來,累計減稅近2萬億元。僅2017年,各種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減負上萬億元。“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進行大規模減稅,通過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
保持戰略定力,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宏觀調控思路更加清晰,手段更加靈活——
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加大、手段增多、效率提升,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提高支出精準度;貨幣政策方面,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多工具靈活使用、雙管齊下的金融調控和風險監管更加有的放矢。
“2017年中國經濟沒有出現較大波動,與宏觀調控針對性和精準度提高、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密不可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穩’和‘進’的關系,宏觀政策保持了基本取向的穩定性連續性;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新動能的持續釋放提供了良好環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