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初以來,AI(人工智能)就成為熱詞中的龍頭,就在人們認為,AI至少將“霸屏”至年底時,沒成想“區塊鏈”異軍突起,一夜間就取代了AI的位置。在資本市場上,從去年年底至今,無論是美股還是A股,“區塊鏈概念股”的股價也是一路狂飆。
著名咨詢機構麥肯錫甚至認為,“區塊鏈技術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常委、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在于記者溝通時亦表示,“區塊鏈是一種巨大的技術創新 ,國內很多機構都在加快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不能因為‘比特幣’,而讓‘區塊鏈’技術污名化”。
百度上,對于區塊鏈的定義為“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盡管現在很多創業者、互聯網巨頭以及VC們已經是言必談區塊鏈了,但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由于“區塊鏈”的升溫太快,的確頗有些“不明覺厲”的感覺。
農村或成“區塊鏈”廣闊空間
縱觀整個區塊鏈行業,中國已經處于世界的領跑陣營,但從技術驗證到實際落地及商業應用角度,大多仍處于研發和起步階段。真正運用在農業產業中,需要一個自主技術的,與國內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區塊鏈團隊。
那么,能盡快讓區塊鏈的概念落地并普惠大眾的領域有哪些呢?據記者了解,包括京東、區塊鏈通等公司在內,正在跨境電商、農產品等領域試水區塊鏈的應用,尤其是區塊鏈強大的溯源功能。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事實上,供需不平衡、發展不充分也正是“三農問題”的癥結。
目前情況是,從供給側看,很多農產品銷路不暢,有產品無市場;從需求側看,消費者苦于買不到安全食品,有需求無供給,大量依賴進口。在業界看來,這些主要源于農產品供需不平衡,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三大環節中,生產者和消費者過于分散、弱小,雙方無法實現信息對稱,無法直接對接,無法決定價格。雙方只能做出理性但錯誤的選擇:生產者用一切降低成本的方式生產,產品必然不安全,自然更沒有市場;消費者只能選擇價格更低的產品,流通商只能打價格戰,造成惡性循環。
在區塊鏈通公司CEO、全民鏈創始人鄭宇,區塊鏈恰恰可以解決這個痛點,“從消費者端看,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滿足知情權,選擇自己新任的農產品;從采購商角度來講,擔心批量購買的農產品質量不好,則可以通過對種植過程以及大數據分析,選擇信任的農戶。”
“數字土豆”成為先行先試品種
據鄭宇透露,目前,公司已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集寧、通遼等地,廣西玉林,欽州,南寧等地,廣東惠州、陽江、潮州等地的土豆種植區試水應用區塊鏈技術,包括在地頭設置氣候、土壤狀態、視頻采集等系統;向種植戶下發植保方案,設置綜合服務站,指導跟蹤農民執行植保方案,把施肥、灑藥等重要節點拍照上傳的系統。
鄭宇表示:“整個土豆生產過程的數據將全部上傳到分布式賬本存儲,形成不可篡改賬本內容,提供消費者、采購商查閱。例如,把化肥、農藥的采購過程記錄在冊,從根源上避免重金屬超標和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種植戶、采購商的信用評級參考;利用智能合約在種植戶和采購商之間保證公平交易。銷售過程也把分選加工等信息用分布式賬本存儲起來,保證完整透明的信息給利益相關方。
那么,在此過程中,區塊鏈最大的特長,即分布式賬簿的優勢是如何體現的呢?對此, 鄭宇舉例稱,以往,采購商在采購前會派人給土豆種植戶開出一個高價,但是,當農民從地里把土豆挖出來后,農民往往就聯系不上這個聯系人了,這時采購商再派另一個人,利用土豆在地頭不容易存儲的因素,大幅壓低土豆價格。而采用區塊鏈技術之后,每筆交易都是向所有人公開的,就可以逐步來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充分分布化,讓消費者、種植戶、采購商,批發商等都同步記賬防止篡改,可以利用相互之間的利益不相容機制來制衡保證數據的真實,避免利益趨同下一致行動的風險”。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傳統的追溯體系是單一公司的個體行為,自己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公信力弱。而采用區塊鏈技術后,分布式賬本將農民,合作社,經銷商,消費者組織起來共同記錄種植信息,利用不可篡改的特性起到信息透明的作用,有助于解決農產品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促進農村農業的充分發展。(記者 賀 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