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甸校車,在山路運行3年未出事故
N央視
海都閩南網訊 核心提示:隨著校車問題成為輿論熱點,浙江德清的校車實踐漸漸廣為公眾所知。實際上,有一個比德清窮得多的東北邊境縣遼寧寬甸縣,早在2008年就開始運行校車。三年里,這個縣用12輛校車完成了10多個鄉鎮5000多名學生的接送任務,而且,三年來從未出過事故。
鴨綠江邊的小村莊,一個人的校車車站
清晨6點多,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鴨綠江邊,一個名叫渾江村的小村莊,三年級的小學生張永楠在媽媽的陪伴下出門了,從他的家到學校有57公里的路程。不過,媽媽只需要把他送到路口就可以了,因為接下來,會有校車來接他去上學。渾江村居住很分散,這個路口里就只住著張永楠一家人,這是他一個人的車站。
不一會兒,校車準時出現在他們的視線里。在這個東北邊境的小縣城,每天清晨都有許多家長像這樣把孩子交托給校車,然后目送它在山道上走遠。
這樣的黃色校車在寬甸一共有12輛。三年前,它們開始出現在蜿蜒的山路上。它們每天凌晨4點多出發,奔赴不同的線路,在散落在山路邊的一個個站點將孩子們一一接上車。接孩子的行程超過100公里,時間需要3個小時。8點上課鈴響之前,校車滿載著孩子準時開進學校。
車禍、輟學……寬甸縣2008年決定上馬正規校車
寬甸縣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是遼寧省面積最大的縣,全縣22個鄉鎮大多是山區,村莊非常分散。
寬甸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是2005年隨著全縣并校的啟動開始出現的。中心校建了宿舍,對路遠的學生采用寄宿制,但即便每周接送一次,對家長來說仍然很困難,不少學生甚至因此輟學。
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學校校長溫貴才說,張永楠所在的渾江村,初一入學到初三畢業,每學期都會有學生因交通問題輟學。
在沒通校車之前,家長們用摩托、農用車等形形色色的工具接送孩子。2007年發生了三名學生在上學路上死亡的事件,其中一人是家長騎摩托車遭遇事故,兩人是乘農用車上學和吉普車相撞。
血的教訓讓寬甸縣感到必須馬上設法解決上學安全問題。寬甸縣縣委書記耿玉礓2008年時正擔任寬甸縣縣長,他拍板決定立即為學校配置校車。
寬甸縣在全省算是比較貧困的縣。2008年,年財政收入只有4個億,基本上只能保吃飯、保機關運轉。但是,縣財政局黨委副書記尤聯合說,如果真想做一件事兒,大家勒勒腰帶,擠一擠,還是能做到的。2008年,寬甸縣邁出了第一步,由財政全額出資,先給完成了并校的12個鄉鎮配備正規的校車。
寬甸找到丹東本地一家客車生產廠家定做校車,每輛車18萬元。當時我國還沒有校車安全標準,廠家做的校車其實只是在普通客車的基礎上,外形加上了標志,車體做了些能想到的改裝,如考慮到孩子身高問題,踏板、坐椅降低10厘米,坐椅上加拉環、安全帶等。
智力激蕩出的校車運營方案:政府出錢并監管,專業公司運營
教育局、交通局、財政局、公安局等政府部門一起討論,設計出了自己的校車運行方案:
校車交給當地民營運輸企業——東運集團來運行管理,公司專門成立一個叫做校車安全辦公室的部門,負責車輛運營,政府承擔一切費用并承擔監督和管理責任。財政把錢撥到教育局,教育局直接把錢撥到東運公司,這些錢用于支付司機工資、買油、修車等。
寬甸縣由于財力有限,給出的費用只能保障校車運轉,不能讓公司盈利,但東運公司還是接受了這個條件。東運集團校車安全辦公室主任楊永彬說,雖然這個項目不能為公司盈利,但是給公司帶來了口碑。
校車司機除了在技術和年齡上嚴格要求,還必須已經為人父母
寬甸山多坡陡,路面也比較窄,在這樣的路況下,要保證校車安全,寬甸縣認為司機的作用至關重要。寬甸校車司機是面向全社會招聘,應聘者必須獲得大客車駕駛資格3年以上,無重大責任事故記錄,身體健康。此外,還要求性格穩重,家庭和睦,年齡在40到60歲之間。最特別的一條是,司機還必須已經為人父母。
東運公司校車安全辦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按制度,校車超載1人也絕不允許,速度不得超過60公里,車上安裝有GPS定位監控裝置,管理人員可以隨時監控每輛車的位置和速度。除了嚴禁超載超速,對校車司機的其他規定也格外嚴格,司機如果違反規定輕則罰款、重則直接辭退,校車運轉三年中辭退過兩名司機。
除了對司機的要求,對車況的檢測是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司機每天出發前,中午和收車時要做三次自檢,每兩天必須開到公司地檢臺做一次地檢。
學校方面,則負責對學生進行乘車安全教育。據記者的隨車觀察,學生們乘車時大多數注意事項都做到了,但基本沒有人系安全帶,相比硬件的配備,觀念意識的培育,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
12輛車如何能接送12個鄉鎮的5000多名學生?寬甸政府部門為此又設計了一個獨特的方案:學校不固定在周末放學,而是12個中心校輪流放假,校車則分成兩組,六車為一組,今天為一個鄉鎮接送孩子,明天則趕赴另一個鄉鎮接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