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天,3400家設計單位,405份方案。23日,記者從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經過50位專家線上初評、9位專家線下終評,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國際設計創意大賽落下帷幕,14個節點42項設計名次各有歸屬。
本次評審組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表示,此次賽事號召力強、影響面廣,13.5%報名選手為國外設計團隊,“動員面之廣、參與的機構和個人之多,在近年的設計競賽中實屬少見。”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首批五個國家公園里面唯一一個世界雙遺產地的國家公園,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南平創造性提出了環帶建設,以更高標準、更寬視野來保護好國家公園。
作為環帶建設的重中之重,全長251公里的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串聯起環帶內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線性區域及周邊節點。為全面展現閩北最優質文旅資源,構筑大武夷生態旅游環線,讓更多人共享這份成果,一項突破常規、領異標新的賽事應運而生——對風景道沿線首批14個節點建筑設計及規劃提升方案開展國際征集,通過以賽促宣,讓世界看到環帶之美。
賽事自8月8日啟動后,國內外設計師最終提交405份設計方案成果。經過兩輪評審,評選出11項第一名,15項第二名,16項第三名。
“個別節點沒有第一名,因為評選不是‘矮個子里挑高個’。”評審組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系教授王林分析,“專家嚴格按標準評審,實事求是,是對設計負責、對比賽負責,更是對武夷山國家公園負責。”
在李曉江看來,任務場地、題材類型多樣,方案設計手法多元,評審專家也從不同專業視角表達意見,這些多元化的解答回應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及環帶建設的不同關切點,為未來設計落地和政府決策提供了方向性參考,其間展現出的理念共識與謀略啟發,是此番最大價值所在。
市環帶辦規劃組副組長吳曉東認為,接下來的工作應當以深化、完善方案,推動創意落地和運營為主,爭取盡快建成一批驛站,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風景道,提高環帶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集思廣益的方案帶來了不少驚喜,建設并運營好它們是新的起點和挑戰。”(張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