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屋后有2棵杉樹觸及電線,邵武市下沙鎮胡書村的楊汝光一直提心吊膽,卻不知道通過何種渠道反映。4月24日,他在“兩代表一委員”聯系服務卡上找到鎮人大代表熊永華的電話,通過電話反映情況。熊永華隨即奔走于鎮、村兩級,只用了3天時間就將2棵杉樹移走,消除了安全隱患。
近一年來,在下沙鎮,像楊汝光這樣有事找代表委員的村民越來越多。這一變化,源自去年6月,邵武市下沙鎮創新工作思路推出的“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巡議制度。
黨政部門:信息暢通,發現問題快
4月6日,胡書村一座小水壩完成修復工程,周邊五六百畝農田的灌溉得到保證。而此前,這個小水壩曾損壞半年,卻無人通知相關部門。
去年底,鎮人大代表危榮玉到胡書村搜集民情民意,了解到這一情況,當月便向鎮里做了專題報告。很快,鎮長范育華便帶著水利工作站及相關部門干部到水壩現場了解情況,迅速確定了修復小水壩的方案。
“以前,‘兩代表一委員’很少主動向鎮里報告情況和反映問題。自從建立‘兩代表一委員’巡議制度,黨政部門的信息暢通了,工作中的許多問題也得到解決。去年下半年以來,鎮里收到‘兩代表一委員’上報請求解決的問題110多件,基本得到解決。”負責“兩代表一委員”巡議制度落實的下沙鎮綜治辦主任唐國榮說,“下沙鎮有市和鎮黨代表107名,市和鎮人大代表51名,市政協委員7名,政協聯絡員10名。‘兩代表一委員’巡議制度的建立,相當于參與黨建、綜治、紀檢等工作的人數增加了175名。”
巡議制度規定,每月10日由鎮綜治辦牽頭召開一次“兩代表一委員”參加的專題會議,收集民情,協調解決問題。為了確保巡議制度有效、管用,下沙鎮將反映情況和解決問題納入“兩代表一委員”履職內容,進行考評,還通過量化責任和給予誤工補貼等措施給予激勵。
“兩代表一委員”:忙得有意義,很充實
“巡視制度建立后,忙得很有意義,很充實!”鎮人大代表何有良說,自己雖然當了兩屆鎮人大代表,但最大的事就是每年開一次大會,履職方面有所欠缺。巡視制度建立以后,鎮里給的任務很具體,很明確。規定代表委員每月要到選民中巡訪3次到5次,了解民情民意,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解決不了的,每月要將問題上報到鎮里,鎮里協調解決后,負責將結果回饋給群眾。“每解決群眾一件事,就覺得成就感多了一點,覺得自己這個人大代表更名副其實了!”
巡議制度建立后,鎮人大代表葉土旺自告奮勇接手了好幾件麻煩事。三年前,下沙村嚴家在自留山種毛竹,因界限不清楚,占了林家的自留山。林家發現后找嚴家理論,兩家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村干部三番五次出面調解未果。去年,林家一紙訴狀告上法院。法院進行庭外調解,林家不同意。葉土旺得知消息后,主動約了村綜治協管員、調委會主任等人,數十次登門做兩家人的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在去年底化解了兩家人的糾紛。
下沙村的市政協聯絡員張仕根直言不諱地說:“在農村,政協委員和政協聯絡員,過去沒有明確的任務?,F在,巡議制度一建立,就忙了。村民的大事小事都愿找我。大到修橋鋪路,小到夫妻吵架分家。”
群眾:事有人管,老人有人幫
去年8月, 在“兩代表一委員”專題大會上,下沙村下王塘組的鎮人大代表賴躍妹,把本組20多個垃圾桶因清運不及時影響群眾生活的問題擺到桌面,還填寫問題呈報表送交鎮聯創辦。很快,環衛區域由原來的中心村擴大到包括下王塘在內的全村5個自然村(組),還一下子增聘了5名保潔員。
“身邊一下就整潔了,感覺日子過得舒爽多了!”下沙村村民盧義花說。不過,在盧義花眼里,村里發生的變化還不止村容村貌這一點,更重要的是,留守老人家里的歡聲笑語多了。
大田組的88歲老人陳順嬌,女兒外嫁,兒子未盡贍養老人義務。去年11月初,鎮人大代表龔春生在一次巡訪后得知這一情況,對其子動之以情,開導教育其善待老人。之后,還積極協調,為老人申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民政部門的高齡補貼,逢節假日還會上門看望慰問。每當談起龔春生,老人便掩飾不住內心深處的感激:“龔代表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下沙鎮‘兩代表一委員’巡議制度,將關愛留守人員作為一項重要內容?,F全鎮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都與‘兩代表一委員’落實了結對幫扶機制。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機制,讓每一個留守老人在遇到困難時,都能第一時間得到援手。”下沙鎮綜治辦主任唐國榮說。(記者 謝婷 通訊員 林傳仁 何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