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竹蓀長得比往年要好,看這‘身材長相’,再過一個月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近日,正在田里忙著搭蓋遮陽網的邵武市沿山鎮砂坑村竹蓀種植大戶謝九良笑呵呵地說。
謝九良從2015年開始種植竹蓀,得益于政策和技術扶持,從最初的種植幾畝發展到今年的18畝,產值也翻了幾番。他告訴筆者,按照一年種兩茬來算,預計年產值27萬元,除去生產成本,可增收15萬元。
竹蓀鮮嫩可口、營養豐富,自古被列入“草八珍”,不僅能夠作為烹飪食材,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作為我省竹蓀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邵武市把發展竹蓀種植作為鄉村振興的重大項目來抓,積極引進先進種植技術,通過政策扶持、專項資金補助等形式,鼓勵引領群眾積極種植。目前,該市竹蓀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種植竹蓀的農企、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50多家,種植戶2000余戶,竹蓀產量在全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年產值達2億元。
今年,邵武市綠農食用菌有限公司與下沙鎮胡書村達成合作,在胡書村打造竹蓀液態菌種繁育技術示范基地。
“傳統的竹蓀固態菌種從母種、原種到生產種,約需200天時間。改用液態菌種以后,它的整個培養時間一般不超過70天,繁育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每畝可增產10%~20%。”綠農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朋武介紹,“這項成果解決了竹蓀菌種發菌速度較慢、接種成活率較低的問題,填補了液態竹蓀菌種生產的空白,有助于竹蓀產業高質量發展。”
胡書村的示范基地實行“黨支部+公司”的發展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吸納周邊農戶參與,采取“技術指導+資金幫扶+購種優惠+產品回購”等方法,銷售竹蓀收益由村集體與公司按比例分紅,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實現公司創收、農戶增收。
“未來,我們還將打造邵武首個液態竹蓀科特派研學基地,點對點解決農戶在竹蓀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結合生產實際開展技術培訓,不斷發展這一富民產業,為鄉村振興添動能。”邵武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危崇仁說。(通訊員 劉建飛 王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