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和平古鎮,有1400多年歷史,擁有近300幢明清民居建筑,被譽為“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經多年矢志不移的保護開發,和平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生態鎮”“中國特色小鎮”。據統計,2015年,游客數達68萬人次,去年達86萬人次,今年1-8月達78.91萬人次
留住古味,散發悠悠古韻
走進和平古鎮,悠悠古韻撲面而來。一條600多米的青石板古街,素有“福建第一街”之稱,近百條鵝卵石巷道,隨形就勢而成“九曲十三彎”,近300棟青磚灰瓦的明清古建筑鱗次櫛比,既有中原古風,又有閩北特色,文化積淀深厚。特別是5座大夫第及陳氏貢元宅等,雕梁畫棟,飛檐斗拱,堪稱古建筑瑰寶。
“古鎮完整保留古味古韻,靠的是十來年持續發力。”和平鎮原鎮長章錦華說,他親眼見證了千年古鎮的華麗轉身。從2002年開始,正是在省里的指導和支持下,古鎮的保護開發工作翻開了新的篇章。
規劃先行,謀定后動。邵武請來全國頂級專家——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儀三教授團隊,編制《和平古鎮保護與整治規劃》《和平古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平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為和平古鎮繪制了發展藍圖。
和平鎮鎮長鄧煒華說,鎮里運用政策疊加效應,破解資金瓶頸,投入近4億元推進保護開發。15年來,按“修舊如舊、以存取真”原則,培養一支當地古建修復隊伍,對古鎮內所有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古民居經立面改造和線纜下地,完成20多棟明清古建筑的收儲和修繕,恢復600米古街風貌及青石板路面。
為留住古鎮的煙火味,小鎮將保護開發和環境提升兩手抓,建了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留住了原居民,留住了原生態。
這樣,古鎮構筑了一種良性發展的生態,既留住小鎮的“形”,又留住傳統鄉村生產生活,韻味十足,相得益彰。
留住文脈,延續古鎮風韻
千年古鎮,數不盡風流。
邵武市博物館老館長傅喚民說,古鎮孕育了燦若繁星的傳統文化。因史上入閩三道之一的愁思嶺隘道就在和平鎮境內,是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通道之一。和平書院創辦于五代后唐,是中國最早創建的書院之一。此外,古鎮還是太極祖師張三豐的誕生地,太極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峭山公是海內外“紫云黃氏”的鼻祖,和平成為黃氏后裔尋根祖地。古鎮還有眾多民俗傳統,如儺舞、三角戲等。
為深入挖掘古鎮文化底蘊,傅喚民等人駐扎在古鎮,白天走村入戶,翻閱族譜、縣志、鄉志,晚上挑燈疾書,一連三個多月,全面梳理古鎮歷史記憶,彰顯古鎮風韻。
延續文脈,才能留住古鎮之魂。鄧煒華說,古鎮利用傳統文化資源,讓游客隨時能觸摸文化脈搏、感知文化神韻、汲取文化營養。將書院文化作為解讀古鎮的文化密碼,深入挖掘書院精神的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內容,讓古鎮成為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利用張三豐太極文化,舉辦全國傳統武術大賽、太極拳比賽等賽事,打響邵武“張三豐太極文化”城市名片。
“為讓文旅更深度融合,我們還搭建和平戲院,增設縣丞署審案實景演出、儺舞民間藝術表演等項目,打響文化和平品牌。”鄧煒華說。
留住鄉愁,古鎮煥發新姿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等專家學者不約而同評價說,和平鎮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區,全國少見。
邵武理清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來開發旅游”的思路,通過原生態開發,留住了鄉愁。因此,古鎮全力打造邵武休閑旅游發展的旗艦,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福建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
旅游層次不斷豐富,從古鎮參觀游向農業體驗游、文化體驗游等多維度拓展。作為和平游漿豆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80后返鄉青年黃東華繼承了老手藝,將傳統技藝從后堂搬到前臺,增加游客的旅游體驗,“一塊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的游漿豆腐大放光彩。“和平游漿豆腐制作工藝很特別,不添加石膏或鹽鹵,用陳漿作為酵母來制作,游客慕名而來,銷售量翻了一番,還賣到福州,月收入1萬多元沒問題。”黃東華說。
旅游,帶富一方百姓。今年46歲的和平村人黃學義放棄竹制品企業車間主任的工作,當了一名導游。“這份職業既宣傳了祖輩留下來的寶貝,每月又有三四千元收入,稱心如意。村里其他人都從旅游業中分了一杯羹,一些人開發農事體驗項目,創設‘金秋拾稻’‘稻浪抓魚’等豐富多彩的農事體驗活動,農家樂等新業態紛紛興起。”黃學義說。
“目前,古鎮欲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堅持走挖掘及發揚特色古鎮文化、旅游與生態農業相結合、開發當地特色自然景觀景點,三者和諧共生,讓千年古鎮重煥光彩。”邵武市領導說。(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何興明 余曉勤 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