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建甌市法院生態審判警示教育基地,一個切片直徑1.93米的樹干截片引起記者的注意。通過掃描展示物邊上的二維碼,可以知道這棵樹名叫福建含笑,這株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樹曾被不法分子盜伐,僅留下一截樹墩被法院工作人員“供奉”在展示館,看了令人唏噓不已。
建甌是歷史文化古城,更是生態資源大市,森林覆蓋率達80%,有紅豆杉、白鷺等20余種國家級保護或瀕危動植物。近年來,建甌市法院立足這一實際,將生態司法作為司法工作的一項重點內容,在2014年開始探索“三三九制工作法”,即“堅持一個理念”“修煉兩門功夫”“做好三樣文章”“落實九項機制”,這套工作法的核心理念是“發揮道德法治的耦合作用,讓愛護生態環境成為行動自覺”,努力讓依法護綠成為群眾的行動自覺。
讓生態保護深入人心
“在生態司法審判過程中,我們以法律為準繩,秉持公平正義的司法審判理念,讓每一個案件都能深入人心,起到教化與警示的作用。”建甌市法院院長虞鈞說,把發生在身邊的破壞生態的案例展現在群眾面前,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切身體會到破壞生態環境引起的后果,更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為此,建甌市法院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通過公開審判、以案說法、發布環境資源司法重要新聞和典型案例等形式,宣傳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公眾環境資源保護意識。2014年以來,建甌市法院深入林區、礦區、景區、自然保護區等宣講生態法律政策近1000場次,發放便民聯系卡、宣傳材料2萬余份,接受群眾來訪咨詢3300余人次。2019年,在建甌市林業局等多部門的支持下,建甌市法院建立生態司法教育基地,成為生態司法教育的一個最重要依托。
“法院將圍繞該基地打造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生態司法教育平臺。”建甌市法院生態審判庭庭長高信仁說。
對破壞生態環境案件零容忍
為了彰顯法治的力量,做守護生態的“壓艙石”,建甌市法院在積極普法的同時,對破壞生態環境案件零容忍,最大限度懲惡揚善,引入恢復性司法理念,注重生態環境實質性修復。
高信仁說,“從某種角度上說,法律并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而是為了杜絕違法行為、震懾不法行為,修復因違法犯罪所導致的社會創傷。”近年來,建甌市法院在涉林刑事案件中引入“補種復綠”機制,共判決28名被告人“補種復綠”近300畝,社會各界反響良好。在此基礎上,設立生態環境修復專項資金,推進就地、異地、異類到公益水域、林地、農田等多層次修復模式,把生態修復變成當事人的自覺自愿行為,這也標志著這項恢復性司法機制在建甌落地生根。
據了解,相關機制建立以來,建甌市法院生態審判庭共審結各類涉生態案件1275件,取得較好的警示教育和生態修復作用,被評為全省嚴打整治專項斗爭先進集體,榮立集體三等功。
編織生態保護“安全網”
“生態資源保護是社會工程、系統工程,決不能將生態司法做成法院的‘獨家專利’。”高信仁說,建甌市法院在多次的司法實踐中,逐步在訴前、訴中、訴后補充完善各項機制,如聯防綜治機制,形成預防在前、防范在先的“安全網”。
建甌市法院積極推動建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和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的環境資源執法協調機制,探索并建立案件溝通和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門合力。共召開聯席會議32次,在多元調解、生態修復、生態信息共享等領域的合作已初步形成。涉生態矛盾糾紛訴前化解網絡正逐步成為“基層暖心網”,通過全院干警輪流駐點鄉鎮、司法所同步協作的辦法,實現年均現場調解百場、年均化解調處百案,實現林業糾紛調處、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的調撤率70%和61.3%,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同時,建甌市法院從林業管護者、環境志愿者中特聘專家組建生態司法特邀調解員、聯絡員、咨詢員“三員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在審理重大疑難案件、研討疑難專業問題、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充分聽取專家意見,保障審判專業性,形成“理念先進、指導科學、協作有力”的生態司法審判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