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17呂振萬4月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歲,初定4月27日在香港出殯。記者從南安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和培元中學得到證實。
呂振萬
呂振萬簡歷:
呂振萬,1924.2.19出生,又名呂辛,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人。1946年畢業于中國朝陽學院(系中國人民大學前身)經濟系。1951年春赴香港、日本 、新加坡等地經商?,F定居香港,為香港建南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廈門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任香港安全貨倉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香港建南財務有限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香港蟠龍實業有限公司主席、香港閩信集團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董事等職。先后在福建省創辦數十家“南”字號的現代化企業工廠。1991年回家鄉斥巨資開發建設蟠龍工業綜合開發區。10多年來,他先后捐資1.5億多港幣用于發展教育和其他公益事業,先后建起各類學校達147所,僅在南安,呂先生捐資興建教學樓110多座,1400多間教室,捐助的覆蓋面達16個鄉鎮,100多個村落。除此之外,還在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廈門一中、漳州一中、泉州培元中學等設立獎教獎學金。
1924年,呂振萬出生于泉州南安縣(現南安市)水頭鎮。中學時代,他就讀于泉州培元中學。培元中學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一所中學,當時雖然僅是個中學生,呂振萬卻格外關注國內外的局勢,特別是經濟領域的發展趨勢。中學畢業后,早早就立下實業救國的呂振萬毅然報考北京的中國朝陽學院(系中國人民大學前身)經濟系,為今后馳騁商海、實業救國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讀書時正是抗戰的時候,所以我們也是在艱苦困難的環境里頭長大的。我們國家、民族一定要強大,一定要自強不息。但是要出力之前,我想一定得先有錢,才能支持國家發展。所以我就團結華僑、聯合華人資本,共同組織現代企業。這是我一向的想法,后來一直這樣做。”正如呂振萬所說的,在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也有一部分中國人秉承振興中華的樸素思想,另辟蹊徑,選擇了海外創業的路子。
大學畢業后,在家鄉稍作停留,呂振萬來到了香港,邁出了他經商的第一步。新中國剛成立時,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全面封鎖和禁運的政策,呂振萬以其扎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固執地認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將使香港很快發展。初涉商海,年輕的呂振萬卻大膽地開工廠、建貨倉,進入紡織業。當香港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時,呂振萬更是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將業務向工業、商業、房地產、貨倉、金融等行業拓展,如今呂振萬在香港已是多家大型集團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20世紀50年代,事業初步成功的呂振萬沒有忘記對岸的大陸正處于西方國家的封鎖之中,通過多種途徑大膽地同大陸進行貿易往來,大大地緩解了大陸物資匱乏的局面。呂振萬也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同大陸有貿易關系的華商之一。
戰后的日本潛心發展經濟。呂振萬認為日本將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因此,呂振萬很早就果斷地投資日本,與日本的十大商社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關系,同日本眾多廠商進行廣泛的國際貿易活動。呂振萬至今在日本仍有多處產業在穩健地發展和運行。
在香港和日本的兩次成功創業使呂振萬在商界以善于抓住商機而著稱,成為以智慧和頭腦進行投資的典范。此時剛進入中年的呂振萬意氣風發,他并不滿足現狀,當香港和日本的產業進入穩步發展之時,他又把目光投向亞洲新一輪發展的中心東南亞。在他的發動下,呂振萬同一批華僑朋友一起來到新加坡、印尼投資,成為開發東南亞的領頭羊。
綜觀亞洲戰后的發展歷程,可以說,哪里是經濟發展的熱點,哪里就有呂振萬的身影和公司。
呂先生在海外經商的同時,忘不了養育他的祖國大陸。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呂振萬先生看好祖國的大好前景,果斷作出決策,實行戰略轉移,迅速把投資發展實業轉向國內,投入祖國的建設事業。
1980年,呂振萬將他的南益織造廠和泉州籍港胞林樹哲、徐偉福、楊連嘉三人合辦的建興織造廠合并,改組后的南益織造公司,從此開始了香港南益集團的奮斗歷程,南益集團成了改革開放后首批進軍祖國大陸的港資企業之一。1979年,他們首先在深圳、東莞建廠從事來料加工業務。這對當時持觀望態度的外商看來,需要很大的魄力,或許這正是呂先生“實業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一種新的方式吧。
此后,呂振萬充分分析了國內的經濟發展趨勢,同時也看準了家鄉閩南這塊熱土,更重要的是深藏在他心中的那顆殷殷報國愛鄉之心使他迫切想回家鄉投資。1980年,南益集團在呂振萬的家鄉南安水頭鎮,以官橋鍋廠一幢800平方米的簡陋車間做廠房,辦起了南豐針織廠。辦廠初期,環境和條件都十分困難,員工素質亟待提高,管理制度亟待規范。而廠里也只擁有115臺針織機、150名員工。但呂先生經常鼓勵員工:“要讓全世界最好的毛衣出自你們的手。”經過幾年的奮斗,南豐針織廠生產的毛衣合格率達到國際規定的99.6%,暢銷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其款式和質量均超過臺灣。如今這家老廠已有二十幾年歷史了,規模也已擴大了幾十倍。
此后,南益集團從針織起步,繼而向制衣、漂染、倉儲、運輸、花卉、娛樂、機械制造、房地產等多個行業發展。南益集團從最初的只擁有一家小廠發展到目前擁有40多家“南”字號企業,總投資二十幾億港幣,成為泉州最大的企業集團。國家統計局最近出版公布的《2000年中國大企業集團》排行榜顯示,南益集團在福建省營業收入上5億元的企業中居第29位,在全國紡織業營業收入上5億元的企業中居第52位。
1990年代初,呂先生沒有因政治風波裹足不前,依舊率領其所屬的企業在國內展開大規模投資。1991年由他在南安水頭獨資開發建設的1800畝的蟠龍工業綜合開發區破土動工。經過9年的辛勤建設,一個新型的、具有僑鄉特色的外向型工業小城鎮拔地而起,把一片荒坡地變成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工廠和花園式的住宅區。
教育很重要,這也許是呂振萬先生一生悟出的真諦。他始終認為,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要走“教育人才科技經濟發展”之路,將興資辦學、培育人才視為人生宗旨。他主張“扶貧先扶智,興企當興學,育才不分地域”。他說:“看到東南亞的華僑,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個個都發財了,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就差點……這個富貴啊,好像云一樣飛來飛去,我今天有錢,明天不一定有錢,可是我的學問、我的學術上的地位是永遠的,這個我是看得比較長遠一點。”
正是對教育有很深的認識,呂先生在回國投資的同時,也對家鄉落后的教育現狀憂心忡忡。從1990年開始,呂先生連續在南安的東田、翔云、眉山、蓬華等貧困山區捐資400多萬元,興建教學樓25幢,建筑面積近 2 萬平方米。呂先生僅在南安市就在16個鄉鎮 100多個村捐資興建教學樓110多座,教室1400多間,與中央提出的捐建“希望工程”不謀而合。
呂先生大學畢業后曾出任南星中學校長,對這所中學他老人家更是情有獨鐘,捐資3000多萬元支持南星中學興建教學樓、科學樓和師生宿舍樓。他說家鄉的子弟都很優秀、聰明穎慧,要有好的棟梁,就要育好樹苗。
二十余年來,呂振萬先后在國內捐資港幣1.5 億元以上,建造 150 多所校舍。呂振萬先生繼承、發揚、光大了陳嘉庚先生愛國重教的傳統,為我國特別是福建的教育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福建省政府把他作為對福建教育貢獻最大的海外名人之一予以表彰。 2000年12月19日,《福建日報》把陳寶琛、陳嘉庚、梁披云、呂振萬評為八閩四大杰出教育家。
除了在家鄉興資辦學外,呂先生更是在多所高校和中學設立獎學金。他捐建華僑大學海外僑生公寓、培元中學綜合大樓,擴建福建師范大學呂振萬樓,捐贈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及資助設立中醫藥客座教授席等,并先后獲得香港大學榮譽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名譽教授的榮譽稱號,同時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為表彰呂先生長期以來對福建教育事業的支持和貢獻,福建省人民政府三次頒發捐資興學金質獎章,并在培元中學、南星中學立碑表彰以昭后人,河北省政府授予省級捐資助教模范稱號。
呂先生早有把南安水頭建設成為“小衛星城市”的構想,把企業的創辦與周邊城鎮的規劃建設結合起來。在開發過程中,他捐巨資支持家鄉建設,創辦海都醫院、興建鄭成功紀念館、修筑體育館、規劃建設振萬園等文化公益事業,大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
事業如日中天的呂振萬先生雖然已有九十多歲高齡,然而,他依然雄心勃勃地馳騁在商海第一線,對自己經營半個多世紀的事業就像一個中年人那樣依然充滿想像與憧憬。對未來,他像一個胸有百萬雄師的沙場老將,有一個運籌帷幄的宏偉藍圖。
“我生長在祖國大陸,時刻記住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我有個愿望,一旦事業有成,定要效仿南通狀元公(張謇),一在家鄉捐資辦教育,二在祖國投資辦廠,以盡綿薄之力……我還會朝這條路走下去,捐資辦學、投資辦廠,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呂振萬先生如是說。(海都記者 劉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