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唱著唱著,黃阿婆笑了
閩南網12月6日訊 家住泉州南安梅山鎮埔仔村的黃算娟,1911年出生,今年102歲了,不識字的她卻能出口成“歌”,她自編了30多首閩南語歌謠,大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老人一家稱其為“古話”,不過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歌謠已經記不全了。
這些歌謠在我們看來,或許并不那么押韻,也沒有那么嚴謹,甚至有那么一點不像歌謠,不過,當我們聽著這個百歲老人念出的“古話”時,不難從中描繪出這一個多世紀來,老人幸福的一輩子。
兒孫滿堂
歌謠一:“小弟3歲讀幼兒園,二哥9歲上學堂,大哥參軍守國門,保家衛國做英雄?!?/STRONG>
黃阿婆鶴發童顏,穿著一件紅色的中式夾襖,顯得十分喜慶?,F在跟三兒子戴建昌一家住。見我們來,阿婆直問“這是誰???”媳婦黃秀敏湊在阿婆耳邊大聲說:“他們來聽你念古話的?!薄澳罟旁挵?,好?!闭f著,阿婆就大聲地念了起來?!靶〉?歲讀幼兒園,二哥9歲上學堂,大哥參軍守國門,保家衛國做英雄?!?/P>
這首歌謠是黃阿婆念最多次的,媳婦黃秀敏說,這是說她幾個兒子的故事。只是阿婆年紀大了,有時念得不全。黃阿婆一家如今已是五代同堂,最大的兒子今年都已經82歲了,也都已經當上了太爺爺。
阿婆最開心的,是兒孫們都十分孝順,對她這位大長輩十分尊重。曾孫結婚時還特意在阿婆面前辦了熱鬧的儀式,新郎新娘歡歡喜喜地在太婆婆面前行了禮,阿婆的玄孫出生時,子女們還特意把他抱來給黃阿婆看,黃阿婆的臉樂出了一朵花。
對于家里兒孫的事情,阿婆都記得清清楚楚:“三兒子的孫子生了對雙胞胎,二兒子在晉江,四兒子的孫女在讀研究生,不知什么時候找對象喲?”
阿婆還喜歡給晚輩們講故事,她的詩歌,除了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外,還有不少是“看大戲”里看出來的。陳世美與秦香蓮、孟姜女哭長城、陳三五娘的故事,黃阿婆一說就停不下來?!澳胁豢搓愂烂?,女不做秦香蓮?!闭f完了故事,她還會總結出歌謠,告訴兒孫們做人的道理。
勤手持家
歌謠二:“廚房洗碗筷,上廳擦桌椅,回房繡針織,一天事情完?!?/STRONG>
“我16歲裹腳,17歲嫁人?!秉S阿婆是現在少有的裹腳的人了。阿婆說,“當時的女人都要裹腳,沒有裹腳的女人會跑走,所以娶媳婦都要娶小腳的”。
阿婆做了一輩子家庭婦女?!罢煞蛱锢锔苫?,我站一旁舀水,兒孫滿地收麥田?!边@是阿婆跟我們描述的年輕時的場景。因為裹著小腳行動不便,阿婆做不了重的農活,在田里只能幫忙打打下手,但回到家里,她就是一等好手,煮菜做飯、操持家事,掌管著一家大小,一直閑不下來。
老人還有一項絕活,就是做繡花鞋。媳婦黃秀敏拿出阿婆床底的繡花鞋,這是一雙古舊卻精致的小鞋子。阿婆裹了小腳,之前穿的鞋子都是自己織布、裁布、繡花樣,幾十年來,兒孫們的鞋子也都是阿婆一手包辦的。不過這兩年阿婆眼睛不行了,這項絕活也就漸漸放下了。
養生秘訣
歌謠三:“要多施予人,不拿別人的,有量就有福?!?/STRONG>
三媳婦黃秀敏說,婆婆能那么長壽,全靠有個好心態。阿婆心地善良,見不得別人受苦。她總跟兒女說,我們不能看人不起,自己有十斤米,要拿三斤給人煮。要是碰上鄰居吵架,黃阿婆也會第一個站出來做“和事佬”調解。就像她常跟兒女說的“有量就有?!?。
阿婆還有一個養生秘訣,就是晨吃生姜片,飲食宜簡單。黃秀敏說,兩三年前阿婆身體還好的時候,還能自己做飯。平時還以黑棗、紅棗做零食,每天早晨,她都會切幾片生姜片剁碎,再泡上一杯冰糖茶,一撮一撮慢慢吃。直到現在,阿婆有時候咳嗽痰多,媳婦就給她泡上一杯姜茶喝,阿婆很快就能好。
年輕的時候,生活艱苦,阿婆三餐都是簡單的稀飯配菜,有時煮一次稀飯能吃上一天。兒子戴建昌說,母親雖年事已高,身體卻沒什么大毛病,很少生病。(本網記者 彭思思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