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泉州市,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文物保護思想深入人心,各種文化遺產保護志愿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民間與官方共同為保護地方文化遺產作出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守護著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南安,就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隊伍——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服務隊,這也是南安市首個文保志愿者服務隊。服務隊的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卻為了相同的夢想相聚在一起,為保護家鄉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文保單位迎來“老朋友”
前些天,位于南安石井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憲第,再次迎來了它的老朋友——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服務隊。
不久前,中憲第的屋頂部分完成修葺,但路邊卻還殘留著一些磚瓦泥灰,顯得有些雜亂。春雨剛剛停歇,為了方便路人通行,鄭新新等7位志愿者服務隊成員開始了工作。他們有的拿著大掃帚,將路面上的塵土清掃得干干凈凈;有的拿著鏟子,將廢棄的磚瓦鏟起放入推車中;不多時,整條路面煥然一新。
俗話說“春天孩子臉”,等到志愿者們清理完路面,天上竟又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志愿者們走入中憲第,再一次欣賞這座已經走過了無數次的宅第,心中涌動的,只有對這片土地無盡的熱忱與責任。此前,該服務隊已經多次走進中憲第,清潔里面及周邊的衛生。
為保護文化遺產走到一起
2018年6月,在南安市文體新局的指導支持與石井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安市第一支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服務隊正式成立。
文保志愿者服務隊為同一個夢想聚在了一起
談起成立志愿者服務隊的初衷,志愿服務隊隊長鄭培群表示,是為了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保護石井珍貴文化遺產。除了他自己來自石井鎮文化站,其他12名成員職業各異,有鎮村干部、作家、老師、個體工商戶、社會工作者等。
他透露稱,服務隊成立之際,成員鄭新新、趙守林兩人還將自家珍藏的文物及書籍捐給南安市博物館。鄭新新無償捐贈了鄭成功父子鑄造的明代銅幣、明清時期水陸兵器、《鄭成功調查集》及清末衣服、民國票據等19件文物;趙守林則捐贈了郭沫若編寫的電影文學劇本《鄭成功》及上海大方書局印行的新青年故事叢刊《鄭成功》書籍。
身體力行帶動更多人參與
“這些文物都是泉州的寶貝??!早些年我們不懂,失去了好多好東西,實在可惜?,F在可不能這樣了,保護文化遺產是每一個市民的職責所在,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作為南安市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主任、泉州鄭成功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鄭新新長期致力于鄭成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深有感觸。
志愿者在打掃“海上視師”周邊的衛生
在鄭新新看來,把文物捐出來,身體力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鄭成功等先輩的過去以及他們的英雄精神,也可以促進交流。
成立近一年,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已經召集了10多次保護行動,足跡遍布石井銃城遺址成功樓、延平王祠、中憲第、“海上視師”、楊子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用我們微薄的力量,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變成一種常態。”
如今,在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人關注文化遺產,加入保護文物古跡行列。(泉州晚報記者 廖培煌 實習生 吳冠標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