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學說,如果我想實現的話,他就幫我實現出來。然后他就在穆斯林的網站上發帖子,說我們的一些學生想把石舒清老師的這部作品拍成短片,看看有沒有人愿意參與。當時是沒有報酬的,而且如果誰想來,還得自己承擔吃住行。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報名。
我們當時湊了12個人去西海固,但還沒聯系到石舒清老師,我們就先拍了。拍的過程中,我們去石舒清老師的家里。他當時沒在家,他的女兒給他打電話,我的同學跟他溝通了這個事情,他就同意讓我們拍了。于是在2007年,我們拍了“西海固三部曲”。
2009年在南京的中國獨立影片年度展上,這個片子入圍并放映,有些導演覺得還不錯,還有人建議我把它拍成長片。后來在09年年末,石彥偉幫我找到了馬金蓮和馬悅這兩個寧夏回族作家,同我一起來寫劇本,石舒清老師在此后也參與了編劇的工作。
到了2010年,我們在寧夏西海固花了大概十個月的時間體驗生活,同時把劇本完成了,并開始籌備。但在臨開拍時,當時的演員退出不演了,于是沒有拍成。直到去年,我們覺得時機成熟了,才決定把它拍出來。
網易娛樂:之前您根據小說拍攝的短片,同如今的長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王學博:短片大概20多分鐘,因為當時還是比較稚嫩,包括我們團隊各方面也都比較年輕。因為小說有80%都是心理描寫,當時覺得這些特別好的內容可以用字幕或者是臺詞表現出來。后來再看,既然小說80%都是心理描寫,就說明主人公還是一個心思很重、不善表達的人。所以,我覺得用臺詞的話就違背了這個人物的性格,然后就想用構建影像的方式去刻畫他的心理。在形成長片的時候,臺詞已經幾乎都刪剪掉了,完全依靠影像和聲音的表達。
網易娛樂:原著小說只有六頁,大概六千字左右。主要是圍繞回族老人馬子善的描寫,但是您的電影里擴充了更多的人物,并且對當地人生活細節的表現更加充分。您之前做了怎樣的準備,是如何做到這點的?
王學博:主要在2007年的時候,我在那兒拍“西海固三部曲”,也拍了一部紀錄片,叫《滿寺村的邦克》。后來2010年的時候,我又在那兒體驗生活,對當地有更多的了解。首先,我不太想用一種戲劇化的方式去展現這個故事,因為我覺得那樣會破壞影片的意境。所以說,我更關注的是整個這40天里,馬子善會發生什么,整個這一家人會發生什么,所以我就把體驗生活的部分和拍攝紀錄片的一些內容,融入到了“前40天里”,就構建了這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