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漳平市菁城街道江濱北路,道路的一邊被護欄圍起,施工隊伍正在進行現場進行管網鋪設改造。這里,正在進行的是漳平正在推進的大型施工項目——城市道路“白改黑”項目。開車行駛在漳平,發現城區許多主干道路已經完成“白改黑”工作,經過改造后的瀝青路面平整性好、車輛行駛噪音小、平穩舒適,且產生的灰塵相比水泥路面明顯減少。
據了解,漳平市城市道路“白改黑”項目擬覆蓋城區主、次干道和支路,除了道路瀝青鋪設外,還進行污水、給水管道鋪設和完善道路綠化、護欄、標識,著力全面提升改造城區道路。截至目前,該市已投資1.2億元,完成了桂中路、景弘路、工業路三期、和平南路、迎賓大道高速連接線等路段的“白改黑”項目,江濱北路、桂南路等路段正在加快施工中。
城鄉建設“面子里子”并重
漳平市在打造精美漳平過程中,將城鄉建設管理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城市項目建設、城市管理、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和惠民利民手段,著力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鄉環境,為群眾打造更加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2017年為該市“城鄉建設提升年”,通過地上地下并重,建設管理并舉,既重“面子”更重“里子”,努力突破城區在功能、布局和建設品位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大力推進道路暢通、市政提升、民生等工程和美麗鄉村、小城鎮建設、城鄉管理等行動。
漳平利用九龍江資源優勢,把水系整治、景觀綠化、城市經營、旅游開發、生態環保這些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全力推進菁城文化驛站、九龍江北岸及東山公園景觀道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一江兩岸宜居城市”系列項目。
菁城文化驛站項目便是“一江兩岸宜居城市”系列項目中的重要一環。該項目位于九龍江北岸步行橋頭至東門溪段,總建設用地面積達8500平方米,一期建設投資2000萬元,包括橋頭廣場、觀景廊亭、休閑步道及相應的附屬設施。建成以后,將進一步提升九龍江北岸的生態景觀,增加城市的綜合承載力,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旅游休閑娛樂文化交流場所。目前,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建設完成,工人正在進行配套設施建設。
“項目是發展的保障”。在“三年城鄉建設行動”中,漳平計劃建設城鄉項目65個,總計投入65.38億元,2017年已完成投資21.6億元。為了更快推進這些項目,該市發改、財政、住建、交通等部門通力合作,加快資金籌措對接,變“等米下鍋”為“找米下鍋”,用好“工程包”等政策工具,重點加強與國開行、農開行的對接,完善綜合交通、防洪排澇、內河整治、地下綜合管廊、公共服務設施、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有效推進“多規合一”。同時,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持續實施“家園清潔”行動,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全力推進永福、南洋2個試點鎮和每年14個美麗鄉村建設,實施112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
注重管理規范秩序
“城鄉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秉承著這樣的理念。漳平市在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做好城鄉管理工作。在管理中,漳平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以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的“721”工作法。著力做好為中心工作服務、為民管好城市,讓城鄉管理逐步實現由突擊型向長效型、粗放型向精細型、管理型向服務型、單一型向互動型轉變。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漳平開展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開展“每月整治一條街,每季整治一亂象”整治活動,按“管死主干道、管好次干道、管活背街小巷”原則,結合城區市容環境的實際,按“嚴管區、管控區、規范區”三大類進行分類管控;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占道經營、亂搭亂建等現象,分輕重緩急逐條進行整治,做到整治一條保持一條;針對車輛亂停亂放、攤販占道經營等現象,加大了重點路段違法停車行為的監管、糾查力度;深化環衛作業機制改革,樹立“一盤棋”思路,推向市場化運作,建立長效保潔機制,進一步完善其道路清掃保潔、生活垃圾收集作業等職能;抓好公共綠地管理保護,先后實施了城隍廟道路、櫸仔洲公園、西園高速路口及引線、南學堂片區道路、林隆南路以及其他城區部分路段節點的園林綠化13個新植、補植、提升工程;持續強化城區道路路燈巡查管護,確保亮化率達98%以上。
通過這一系列整治管理,漳平的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見市場里,商販統一設點、占道經營現象改善;商業區里,車輛齊整擺放、商戶規范經營,小區內,綠化苗木齊整,亂貼亂畫得到清理。對比變化,生活在市區華裕商貿圈附近的王先生發出感慨,“以前,華裕及其周邊市場是漳平城區出了名的臟亂差,車輛隨意擺放、擺攤設點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周邊群眾生活。經過整理后,現在這里簡直變了副模樣,道路變得更加寬敞,環境變得更加整潔有序了。”(本版文圖由通訊員陳曉霞、陳俊毅、詹芳蘭、林天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