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環在磨漆畫《茶余飯后》。
16日,在漳平市農民漆畫院內,院長吳玉環和兩位農民漆畫師正在工作臺上各自忙著繪制作品。“我的這幅《茶余飯后》講述的是農人家庭飯后休閑,其樂融融的畫面,已創作半個多月了。”吳玉環一邊磨畫,一邊告訴記者。
如今,這間面積不大的農民漆畫院,每天都會有農民漆畫師到這里創作,交流畫藝想法。素有“畫鄉”“花鄉”“茶鄉”的“三鄉文化”之名的漳平,在近年來各方重視支持下,漳平農民畫不斷發展創新,農民畫家創新創作活力得到激發,而農民畫與“漆藝”的結合,讓漳平農民畫迎來了華麗變身,從本土變得新潮。
積淀 小鄉鎮成民間繪畫之鄉
漳平新橋農民畫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末,當地一些民間畫師在立足鄉土、吸收當地傳統民間繪畫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嘗試創作采用勾線平涂手法來反映農村生活的繪畫作品,把民間味、鄉土味、裝飾味、現代味融為一體,感染力極強,很受群眾歡迎。很快,這種前所未有的繪畫形式就在當地逐漸流行開來,開創了具有漳平山區民間特色的一代藝術新風。隨著農民畫創作的日益繁榮,新橋鎮于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成為全國當時乃至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鄉鎮級“畫鄉”。
近年來,漳平市弘揚優秀民間文化,著力打造畫鄉特色文化品牌,把農民畫當作一個產業加以扶持,出臺了農民畫中長期發展規劃,推進精品建設,搭建培訓、宣傳、推介、銷售等平臺。
為了進一步拓展漳平農民畫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空間,當地先后成立了漳平現代民間繪畫培訓基地、漳平漆畫創作培訓基地,提升農民畫創作品質和影響力,推進漳平農民畫、漆畫的產業化發展。
2009年,漳平市投入200多萬元建設閩西南文化城和民間繪畫院,作為農民畫創作和銷售的主要基地,集中展銷農民畫作品,作品以其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濃郁的鄉土韻味,受到各地書畫愛好者的青睞。
為了延伸農民畫產業鏈,當地組建了農民畫衍生產品開發團隊,將農民畫與花、茶文化相融合,開發并推廣以農民畫為創意的T恤衫、鞋子、扇子、鏡框畫等衍生產品,并打造多種銷售平臺,培養懂業務、會管理的農民畫經紀人隊伍,加強與省內外各農民畫團體和民間組織的合作,主動接收酒店商家、旅游商品開發等訂單,擴大營銷市場。
同時,借助九鵬溪、赤水香寮村及臺灣農民創業園等人氣聚集的地方,將農民畫與原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相結合,開辟以農民畫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旅游景點,讓農民畫實實在在地“火”起來。
目前,漳平農民畫已有100多幅獲得全國及省級獎項,30多幅被選送國外展出,100多幅被省美術展館收藏。當地參加農民畫創作的超過千人之多,年創作農民畫作品3000多幅,并有400多名畫家在外辦公司、開畫廊,每年農民畫及相關產品的銷售額達近千萬元。
每天都有農民漆畫師到漳平市農民漆畫院創作。
機遇 當“農民畫”結緣“漆藝”
漳平農民畫產業十分紅火,但近年來發展瓶頸逐漸顯現,漳平市文聯秘書長陳永鳳坦言,兩大瓶頸限制了農民畫的進一步發展,“一是技術瓶頸,畫法固態化,沒有突出特色;二是市場瓶頸,農民畫銷售市場難以擴大”。如何在全國農民畫領域做出特色,為漳平農民畫發展探索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成為漳平農民畫從業者們思考最多的問題。
2016年4月,一場在漳平農民畫院舉辦的農民畫創作培訓班為漳平農民畫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漆畫師們發現,農民畫的作畫材料跟漆畫特別搭,兩者結合能找到一種嶄新的語言,是一種雙贏。
兩個月后,省文化廳、省藝術館和龍巖市藝術館舉辦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驗班,以漳平20位農民畫群體作為首批農民漆畫實驗對象。而學員創作的首批40幅農民漆畫一經展出,即受到省內外文化界同仁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
隨后,漳平市農民漆畫院成立,畫院舉辦培訓班,舉辦農民漆畫展。一年多時間里,漳平農民漆畫學習與創作呈現快速上升的良好態勢,農民漆畫作者目前有28人。
農民畫和漆畫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讓漳平的農民畫畫家們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起點。“農民畫做成漆畫,不僅視覺上檔次提高很多,經濟價值也提升了,創作的路子越來越寬。”吳玉環說,去年9月“喜迎十九大 漆彩繪鄉野——中國農民漆畫展”上,有20多名畫師的漆畫作品與臺灣文化公司簽訂了合同或開發意向書,開發手機殼、抱枕、彩色玻璃、宮燈等產品。
“最重要的是,與漆藝的結合帶來了創作的無限可能,漆的表現力很強,而因為漆的多樣性,在創作中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外之喜。”農民漆畫畫家王天德繪制著自己的第二幅漆畫作品《對唱山歌》,滿臉興奮地說。2012年,王天德開始學習農民畫,現在只要有空,他就會到漆畫院。“相比農民畫,漆畫更有挑戰性和難度,創作時間也要翻倍,這讓我感到新奇。”
2017年初,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范迪安帶領中國美協寫生團一行來到漳平市農民畫院漆畫創作基地,充分肯定了漳平農民畫群體在農民漆畫領域先行先試的成果,范迪安執筆題下“中國農民漆畫中心”。
農民畫與漆畫相結合,既推動了中國傳統漆藝的傳承發展,開辟了農民畫的創新之路,也為漳平市打造重要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初,漳平被列入省農民漆畫基地項目,漳平農民漆畫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省藝術館也對推廣發展農民漆畫開始進行中長期規劃,漳平農民漆畫的未來值得期待。
記者手記
激發農民漆畫發展活力
漳平農民畫歷史悠久,農民畫產業也一度紅紅火火,不過近年來,隨著技術與市場瓶頸的顯現,漳平農民畫發展陷入拐點。所幸,在多方探索努力下,與漆藝的結合給漳平農民畫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活力。采訪中,雖然農民漆畫畫家們普遍反映漆畫難度更大,技藝更復雜,所花時間更多,但漆畫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創造力更讓他們感到興奮。
如今,漳平農民漆畫處于萌芽期,近期目標是在隊伍建設和作品提升上下大力氣,而發展壯大農民漆畫產業更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以大龍巖站位統籌發展,通過培訓壯大畫家隊伍,結合旅游、紅色文化豐富農民畫內涵,打造銷售平臺增加農民漆畫作者收入,積極申請非遺保護,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保持農民漆畫生命力并使之茁壯成長。(記者 戴敏 通訊員 陳曉霞 陳俊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