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滿山的柿樹掛滿了果實。今年,得益于5000元產業扶貧資金的幫扶和當地鄉村干部幫忙流轉土地,該村的貧困戶張真文家中的柿子樹從原來的十幾株發展到了300多株,家庭有了比較穩定的收入。
莒溪村是市級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24戶。為了摘掉貧困帽子,永定區為該村量身定制了幫扶計劃,結合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引導貧困戶發展百香果、紅柿、絞股藍、光伏等產業,成功幫扶12戶貧困戶脫貧,村集體年收入從基本為零增加到了近10萬元。
永定區突出精準為先,因地制宜、規劃發展一批扶貧產業,不斷增強貧困區域自身的“造血功能”。去年以來,根據各鄉鎮的特點,永定區規劃了棉花灘區域熱帶水果觀光,金豐片區紅柿旅游觀光,城關片區六月紅芋、蜜柚,礦區周邊發展花卉、林下經濟等四大產業精準扶貧區域,確立了水果、蔬菜、休閑農業、光伏、旅游等五大主導產業。“我們持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包括財政扶持和勞動技能、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內心脫貧致富的動力,加快脫貧步伐。”永定區扶貧辦常務副主任張志文說。
據了解,2016年,永定區共獲得中央、省、市、區財政1.8億元扶貧專項資金投入,5700人實現成功脫貧。今年該區繼續統籌整合1.1億元各類幫扶資金,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工作,使財政資金最大限度向貧困鄉鎮、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努力讓全區11個貧困村、5926人脫貧摘帽。(通訊員 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