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16日,H&M集團旗下品牌Monki宣布退出日本市場。相較于如今閉店的蕭條,Monki當初登陸日本的時候,可是相當高調。其品牌巨大的吉祥物出現在大阪心齋橋的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話題效應,日本媒體也紛紛對此事件進行報道。
關于這次的撤退,Monki的母公司H&M說,“這是集團的商業計劃的一部分。Monki到了這個地步,自然會選擇退出日本市場。不過,我們將在歐洲、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開設更多的店鋪?!?/p>
知情人士透露,Monki在日本,沒有專門設立日本法人,而是由位于瑞典的總部進行直接管理。而日本市場與其它地區市場存在著極大的不同,這個市場相對比較封閉,而且更注重local(本地化)。但是Monki忽略了這些,它直接生搬了北歐的那一套運營模式來到日本,由此導致在日本市場水土不服,知名度難以提高,陷入了長期低迷的狀態。
TOPSHOP原新宿店
Monki不是第一個歐美品牌來到日本就水土不服的例子。
2015年 1月,英國快時尚品牌TOPSHOP從日本市場撤退了。與Monki的情況類似的是,TOPSHOP在日本開設的店鋪數量也不多。從2008年初登陸日本,直至它徹底退出,在這七年間,也僅僅只有5 家門店。
眾多公司中,唯有ZARA是例外。2015年,它的母公司Inditex在日本新開了15家門店。截止至2015年年底,ZARA日本有99家門店,同公司的Bershka則有21家店,ZARA HOME有 15家店。同年,ZARA日本導入了RFID商品管理系統,以及開始了網上售賣,且配送免費。這些措施幫助ZARA優化了公司內部信息管理,擴大了電商銷售額。
日本快時尚品牌的店鋪數量和定位(2014年數據)
y軸為店鋪數量x 軸為(trend—basic)
從上圖可以看出,優衣庫(ユニクロ)在日本一家獨大。而且,相較于流行的款式,優衣庫、Gap這種更加基本款的店鋪在日本發展得更好。相比之下,在其它地區大熱的歐美快時尚品牌的存在感相對較低。而且這些品牌與優衣庫比起來,并沒有什么價格優勢。而ZARA則介于時尚和基礎款之間,再加上它在質量上比H&M上乘,款式上又比優衣庫要時尚的定位,使得它這幾年在日本市場發展迅速。
另外,對于日本來說,單品售出5000件以上,品牌全年售出100萬件以上,才能降低店鋪的運營成本。然而,Monki、TOPSHOP這一類品牌在日本的店鋪數量很少,由大量生產、大量鋪貨所帶來的低成本,幾乎不能奏效。
第三點,優衣庫和MUJI在本地市場過于強勢的存在,或多或少讓那些來自歐美的品牌有點望而卻步——他們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在日本這個市場獲得多少消費者,因此也不敢貿然花費大量的廣告費開辟市場。
對于那些有著成熟的消費習慣的日本人來說,相較于歐美快時尚品牌,日本本土的時尚品牌在設計上更符合日式審美,質量更上乘,即使它們的價格也會更高,不過性價比也更優。
“廉價、更新快”,這并不足以成為日本人購買快時尚的理由。
順便一提,Monki在中國內地市場的表現處于在穩步上升的狀態。2012年 Monki進軍中國,在南京虹悅城開了第一家店,占地360平方米。從2013年開始Monki擴張迅速,至今已有39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