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了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即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該季度阿里巴巴實現營收321.54億元(約合48.38億美元),同比增長59%;旗下零售平臺收入同比增長49%,達到233.83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第二季度經調整EBITDA同比增長41%至149.63億元,經調整EBITDA利潤率為47%;不計優酷土豆及Lazada影響,本季度經調整EBITDA利潤率為53%。
在凈利潤方面,因為去年同期阿里影業的融資和剝離曾帶來高達247.34億元的賬面收入,所以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團凈利潤同比下降不少:凈利潤71.42億元(約合10.75億美元),合每股盈利2.94元(0.44美元),同比下降77%。
兩年半以來,阿里營收增幅首超京東
二季度財報出爐后,阿里松了一口氣,京東憋了一口氣。
如圖所示,二季度阿里營收321.54億元,較上一季度的241.84億元增長33%,較上年同期的202.45億元增長59%,創造了阿里上市以來的單季度最大同比增幅。
對比京東,從2014年一季度到2015年四季度,京東一直保持著50%以上的同比增長率,遠高于行業平均增速和競爭對手阿里巴巴的增速。但進入2016年以后,京東增速大大放緩,二季度為42%,三季度更是預計在34%-38%之間。而阿里在二季度則一躍到59%。二者高下立判。
究其原因,首先,京東和騰訊合作之后微信、手Q帶來的流量效應正在減弱;其次,天貓與京東的體驗差距慢慢縮小,京東自營模式的優勢不再像以往一樣突出。
在這樣的增長勢頭下,京東追趕阿里的步伐已經放慢,二者的差距甚至會越來越大。這正是最近京東職業經理人隱身或退出、劉強東要帶著一幫老將繼續打江山的原因。
不只是電商,阿里生態效應凸顯
第二季度,阿里巴巴集團實現凈利潤71.42億元(約合10.75億美元),合每股盈利2.94元(0.44美元),同比下降77%。
原因在于,2015年第二季度阿里影業完成融資后,阿里影業剝離出報表,大幅推高阿里巴巴集團持有阿里影業股權的估值,帶來高達247.34億元的賬面處理收益計入。也就是說去年同期阿里挖了一個大坑,今年跳了下去。
剔除掉這些非常規的影響外,阿里巴巴仍然保持著非常強勁的賺錢能力。當季經調整EBITDA同比增長41%至149.63億元,經調整EBITDA利潤率為47%;不計優酷土豆及Lazada影響,本季度經調整EBITDA利潤率為53%。
而對手京東仍在虧損,二季度虧損面雖大幅收窄,但規模盈利仍然遙遠。不僅如此,京東與阿里的差距還在于,阿里是一個帝國、一個生態,而京東的疆土仍限于電商和金融。
如圖所示,包括淘寶、天貓等電商業務,以及云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創新項目和其他業務,共同組成了阿里巴巴的四大業務矩陣。
阿里云本季度業務收入達12.43億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156%;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從去年同期的8.12億元,大規模增長至31.35億元;YunOS操作系統、高德地圖、釘釘等創新業務也在高歌猛進;此外,口碑、螞蟻金服的表現也十分亮眼。
綜合來看,此一時彼一時,去年京東增長太猛,阿里很受傷、進行了不少變革,今年京東勢頭落了下來,阿里則雄赳赳氣昂昂地往前沖。
京東和阿里的二季度財報相繼發布后,資本市場已經做了投票,阿里股價重回90美元以上,京東則變化不大。但商業永遠處于變化之中,接下來要看劉強東和馬云怎么出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