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無需談網色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青少年使用網絡的頻率越來越高,使用網絡的目的也會發生變化?!秲和踩暇W指引報告》顯示,對于8歲以下低學齡和學齡前兒童來說,看視頻、玩游戲、聽故事等娛樂是上網的主要目的;而對于高年級小學生和初中生,玩游戲和寫作業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上網時間。
兒童上網到底好不好?調查數據顯示,在成人受訪者中,認為兒童使用網絡利大于弊的占26%,認為弊大于利的占34%,其余則認為不好說。77.4%家長會對兒童使用網絡進行正面干預或者引導,總體上家長對孩子的上網安全比較關注。
“套用一句老話,互聯網確實是一把‘雙刃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霞說,“家長對兒童上網的憂慮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對健康的影響,擔心屏幕閱讀影響兒童視力,久坐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其次是對學習認知的影響,擔心上網容易造成兒童學習分心、抽象思維減損等;三是對行為的影響,擔心兒童接觸不良信息,模仿不良行為;第四是對性格的影響,擔心兒童缺少社會互動,人際交往能力降低,等等。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但家長也無需‘談網色變’。畢竟網絡的便利與共享,給兒童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交友方式。上網是兒童從小就應該掌握的重要能力。”
營造網絡安全環境
如何規避兒童上網風險?騰訊聯合科普中國推出的《數字小公民安全成長指南》建議,青少年不要隨意透露個人隱私和關鍵信息,不要輕信網絡上的各類“免費午餐”,不要理睬不良信息,不要隨意打開奇怪的鏈接或陌生人發來的郵件,不要單獨與陌生網友見面。另外,一旦發現不妥之處,需第一時間和父母商量。
網絡是一個公共場所,讓網絡安全意識落地生根、讓網絡空間環境風清氣正,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培養必須的媒介信息素養,家長應負起第一責任。專家建議“疏而不堵”,適度上網,根據孩子年齡段選擇合適的數字產品。
“有的家長認為我自己不上網,家里不接網、不用電腦,這樣孩子就安全了。但我們的調查發現,家長越是拒絕網絡,孩子上網成癮的比例越高。”孫宏艷說,“家長也要懂得網絡、接納網絡,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對于學校來說,網絡安全教育應成為課程之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安全意識調查發現,接受過網絡安全教育的中國高中生在四個國家中最少,僅有六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蔣承認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應著眼于提升學生全面的信息素養,強化網絡安全教育,幫助兒童認識到身邊存在的網絡安全威脅,提高個體的防范意識。
加強網絡環境治理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永江說:“政府應進一步規范網絡運營,實行科學的信息分級制度,制定行業標準,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有效化解網絡風險。”
此外,互聯網企業也應加強行業自律,營造安全網絡環境。騰訊信息安全執行委員會主任楊鵬表示,互聯網公司應對各類網絡不良信息進行主動防控,使兒童能夠正確、適度地進行網上娛樂。比如,對未成年人使用率高的網絡娛樂、游戲產品進行針對性的特別保護設計,設置防沉迷機制,對可能危害兒童的信息加強防范和過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