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Keso,文章首發于微信號“Keso怎么看”(ID:kesoview),36氪獲權轉載。當打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當專車趁暴雨提價,共享經濟還是你心中的共享經濟嗎?
7月20日北京暴雨,中午和朋友約了飯局,叫了個Uber赴約。因暴雨導致的交通混亂,把我所經過的每個路口都變成一個死結,載我的Uber司機人很好,按我的指引,耐心地從一個死結鉆進下一個死結。5公里多點的路程,平時只要十幾分鐘,我竟走了一個半小時。
飯后,仍然叫了個Uber回家,不需要趕時間,我選擇了拼車,嗯,只需要5塊錢(這是Uber當天推出的8公里內拼車封頂價)。Uber顯示我需要等候6分鐘。我打著傘,站在暴雨里,足足等了20多分鐘,等到的卻是Uber的通知短信:‘糟糕,司機不得不取消此次行程?!缓笫侵Ц秾毢驼行型扑偷目劭钔ㄖ?。車沒坐成,卻被扣了8塊錢,暴雨中的我,心情很糟(后來Uber退還了這筆錢)。
據財新TMT報道,7月20日Uber在北京的拼車需求大大增加,高峰期拼車訂單增長超過100%。滴滴的順風車需求同樣出現暴增?!粚\囁緳C取消了八次,當需求成為剛需時,就沒服務可言?!患覀髅焦镜目蛻艚浝砣滩蛔≡谄渑笥讶Πl文抱怨。
北京的暴雨,似乎讓滴滴、Uber們遭受了更多的指責,而非贊美。
指責一,分享經濟并沒有解決需要打車的時候打不到車的問題;指責二,專車趁暴雨三倍、四倍的提價,這不是分享經濟,這是趁火打劫。
盡管我在暴雨中的約車經歷一點都不愉快,但我并不想把不該由約車平臺承擔的責任,硬推給平臺來承擔。解決供不應求的矛盾,只有兩個辦法:增加供給,抑制需求。對于約車平臺來說,盡管可以通過運營手段、獎勵政策等方法增加車輛供給,但最本質的手段只有一個:價格。約車平臺通過對全局實時供需數據的掌握,可以對區域價格進行動態調整,以平衡供需。漲價是必然的,但天災時刻漲價,搞不好就背上了趁火打劫的罪名。
多年來,出租車并不屬于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但卻一直處在政府的管制之下,出租車的價格不是由市場供需決定,而是由政府決定。結果固然沒有趁火打劫的指責,但出租車司機挑活、拒載、甩客、漫天要價成了常態,在上下班時間最需要打車的時候,成片的出租車趴在路邊不接活兒。
出行平臺歸根結底還是一樁生意。跟政府規制的非市場的出租車生意相比,出行平臺遵循的是市場的規則。如果你是出行平臺的一名簽約司機,在7月20日那樣的暴雨天,5倍車價都不足以吸引你出車,那么你就沒理由抱怨別人趁火打劫。
暴雨天的出行經濟學
平時上下班時間水泄不通的北京北五環,7月20日竟然出奇地通暢。
記住,網約車并不是一種社會福利,約車平臺不是政府,無權收稅,它們也沒有無條件滿足你廉價出行意愿的義務。作為公共交通的一種市場化補充,在極端天氣和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它有以超常規的價格平衡供需的權利,在這方面惟一對它的行為有評判權的,是市場。
除了提高費率,Uber、滴滴們還通過降價、提高對司機的獎勵等手段,鼓勵用戶拼車或搭乘順風車,提高暴雨天的車輛利用率。事實上各大約車平臺出于品牌和競爭的需要,不但不會利用極端天氣賺錢,反而會在這種時候加大補貼力度。
據外媒消息,Uber和滴滴的股東正在商談將Uber中國業務并入滴滴的可能性。對中國用戶來說,這可能并不是個好消息,如果傳言成真,滴滴在中國將不再有任何像樣的競爭對手。一個失去競爭的市場,將是極其不利于消費者的市場。我覺得這比滴滴、Uber趁暴雨提高專車費率,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