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職稱評定將告別“一刀切”,計算機和外語考試將不做統一要求后,在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基督教研究中心任教職的查常平長嘆一口氣,“終于改革了。”
8年前,這位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博士學位的學者,雖然學術成績突出,但卻一直停留在講師職稱。談及原因,沒有被古籍中晦澀難懂的希臘語難倒的他,卻是讓計算機考試成為了評定職稱的“攔路虎”。
盡管查常平早已評上副教授,卻一直關注著職稱改革的步伐。事實上,在全國,涉及到職稱評定的專業技術人才高達5500余萬。讓專業技術人才獲得更科學的評價和肯定,成為大眾對于此次職稱改革的期待。
兩次計算機考核未過 他“先評后考”當上副教授
8年前,在川大任教職的查常平已經出版了4本專著,4本譯著(其中兩本為“合譯”),主編了3套叢書,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盡管在職稱評定的學術評定中,他完全達到副教授的條件,但卻因為計算機考試一直未過,故一直是講師。
為了通過考試,他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參加過計算機考核的相關培訓,甚至曾專門抽出時間在家復習,但依然兩次未過。
“為了通過,只能死記硬背。當時我們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是PHOTOSHOP,我問了排版的專業人員,有些他們都不明白。這些對我們來說考過就忘的內容,有什么意義呢?”查常平回憶道。2009年和2010年,查常平因為沒有時間參加培訓課程和復習,也就沒有報考計算機等級考試。后來,學校讓他走“先評后考”的程序,2012年5月,這位學者終于評上副教授職稱,也最終通過了計算機考核。
“我們做宗教經典研究的人,照片普通的裁剪都沒問題,但一些軟件里技術性術語則毫無意義和用處。”查常平感嘆道。
教學技能滿分 他被論文愁得頭發快抓光
如果說“攔下”查常平的是計算機,那么,讓中學老師張雪(化名)“摳腦殼”的則是論文。作為一名在教學一線工作了近30多年的中學教師,張雪已是“桃李滿天下”,這名教學技能被家長評價滿分的老師,在評職稱時苦于論文,“常常覺得頭發都要被抓光了”。
由于評職稱對論文有要求,一些代寫、代發職稱論文的“灰色交易”長期存在。張雪告訴記者,她身邊,有老師花了兩萬多元錢去買版面發論文,只為了滿足評職稱的條件。“想想自己還要教孩子們做個誠實的人,所以我最終還是沒有找代發。”
四川省某廳級單位人事處的工作人員則表示,有些被職稱外語或計算機攔下的老同志,會拖到45歲以后,達到免考年紀了,再開始評職稱,“我們的工作性質,也確實對這兩樣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