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免票標準爭議:以身高為標準引熱議 兒童免票怎么定標準
近日,關于兒童免票的標準再次引發社會關注。隨著中國兒童體格發育水平變化,現行的兒童免票身高標準線是否還科學?在年齡和身高之間,又該如何權衡,才能保障兒童的社會福利?
兒童票以身高為標準引爭議
近日,關于兒童票購票的標準再次引發民眾的關注和討論。其中有人認為,以身高為標準的購票方法是在變相“懲罰”大個子,但同時也有民眾覺得以身高為標準更加方便快捷。
家住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史女士告訴中新網記者,因為自己和愛人的身高都比較高,兒子歡歡還不到5歲就超過了1.2米,很多免票優惠歡歡都無法享受。
“我覺得這挺不公平的,長得高又不是孩子的錯。”史女士告訴中新網記者,如今很多兒童免票的景點,歡歡都要買半價票。
但同樣也有家長認為,繼續采用以身高為標準的購票辦法很合理。“我經常帶著女兒乘坐公共交通出去玩,覺得用身高標準很方便。如果采用年齡標準,我們也不能每次出門都帶著戶口本吧。”家住北京的劉女士告訴記者。
為何以身高作為標準?
中國以身高作為兒童票的購票標準似乎已由來已久,那么其背后又有何考量?
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律師張冬光在此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解放初期,戶籍登記制度以及身份信息情況不好確定,所以比較方便的方式就是看身高多高,并按這個來區分和收費。
而在部分領域的現實操作中,以身高為標準同樣有比年齡更加明顯的優勢。
以公共交通為例,據北京的一名公交車司機介紹,以身高為標準,可以直接判斷兒童是否在優惠范圍之內,而如若每個孩子上車都要提供證件以查驗年齡的話,則會導致效率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