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戰爭剛進入防御階段。
25歲的四川大學歷史系學生吳天墀,在大學的最后一個學期,遇到了剛來川大教書不久的教授徐中舒先生。
來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徐先生,在這個學期開設了一門“殷商史料研究”的課程,史料、研究方法均來自于當時國內最新、最權威的安陽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成果。
吳天墀教授。
那個戰火動蕩的歲月,徐先生在講臺上毫不保留、殫精竭慮地傳授知識,年輕的學生則打起萬分精神,盡力領悟到每一個知識點。吳天墀充分發揮自己的“學霸”作風,用鋼筆正楷記錄了38頁的課堂筆記。
這本79年前的《名家聽名師課堂筆記》,跟隨主人半個世紀的坎坷,歷經被盜、被賣,最后重回四川大學顛沛流離的命運。如今,老師徐中舒、學生吳天墀均已駕鶴西去,筆記中工整的鋼筆楷體,雖已褪色模糊,卻仍清晰鐫刻著時代命運。
6月19日,徐中舒先生的孫子、四川大學歷史學教授徐亮工,講述了筆記背后讓人動容的師生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