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手機備份文件夾起名“過盡曉鶯啼處”
陳更稱自己是一個“注重生活美感的人”。她的手機屏幕,每一頁只有4個App圖標,這樣在手機亮起時,映入眼簾的就是干凈清爽的極簡畫面,而不是滿屏圖標連背景圖都看不清。她還給手機文件夾都起了詩情畫意的名字,“只想讓目遇之而有美感”。
手機備份文件夾名叫“過盡曉鶯啼處”,出自晏幾道的一首寫情人送別的小令《清平樂》,“這句詞的感覺很像過往的那些美好日子,有飛珠濺玉的曉鶯啼過的回憶”。在手機備份中,存聲音文件的叫“哀箏一弄湘江曲”,它本就描摹聲音;存照片的叫“聲聲瀉盡江波綠”,一張張照片拼出五光十色的生活——這兩句都出自晏幾道的另一闋寫彈箏的小令《菩薩蠻》。
陳更把平時寫的文學類隨筆,放在“梨花滿地不開門”里,因為寫作是孤寂的過程;把喜歡的攝影作品,放在“你若盛開”中,這一句出自作家三毛的隨筆;愛聽的音樂則在“如夢令”里,“因為音樂本就像夢境”。
“詩詞已滲入生活中,越來越難忘。”陳更說。平時看到青山,她會想起“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看到落日,會想起“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給學弟學妹鼓勵時,會想起“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想念故人,會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有一天,實驗室來了客人,陳更招待以茶,但實驗室里只有簡陋的紙杯。然而,當陳更的眼角瞥見紙杯上寫的幾行字“綠槐夾道集昏鴉,敕使傳宣坐賜茶。歸到玉堂清不寐,月鉤初上紫薇花”(南宋周必大《入直》——記者注),也再不覺得紙杯寒酸了。
詩詞與技能無關,只是因為被感動
陳更的業余愛好廣泛,舞蹈、閱讀、游泳……但詩詞這項“特長”被她藏得很深,以至于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一戰成名后,不少小伙伴都驚呆了。
一名給他拍過人像的北大學生在朋友圈里說:“這兩天詩詞大會很火,特地搜了一下,發現里面竟然有個認識的女生叫陳更!當時幫她拍照的時候,她總是急匆匆地從實驗室跑過來,拍完后又吭哧吭哧地跑回去‘搬磚’了……”在陳更擔任助教的一門課上,學生說:“陳更姐我發現你在詩詞大會里面,我還以為是同名同姓!你怎么不去中文系??!”
怎么不去中文系,這個問題陳更最近經常被問到。陳更回答:“詩詞是我的業余愛好,我不會將它當作謀生的手段。張曉風說:‘享受生命,使我感到自己的幸運;忍受生命,使我了解自己的韌度,兩者皆令我喜悅不盡。’深讀詩詞讓我的生命更寬廣厚重,能更耐心、更堅忍地面對艱深曲折的科研工作。”
陳更說:“詩歌和計算機、英語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為好學、求知,而是因為被感動,讓人覺得心不死。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這本不是出于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
看到《念奴嬌·春情》下寫著作者“(宋)李清照”,陳更會突然恍惚:“這首詞經歷了多少歷史風雨,經過多少風流人物的手,千辛萬苦才傳到我眼前,卻只為告訴我,千年前的一位女子,坐在她的南窗下,有過這樣一個斜風細雨的春日午后。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幸福的事情,我們怎么能不讀詩呢!”
而有時候,這種感動和召喚會轉變成別的情愫。陳更說,也許當一個孩子看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時,會從胸中涌出一股熱流,從而決定要發奮學習,報效國家;也許當一個孩子看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時,會相信永恒的愛情,從而做一個專情的人;也許當一個孩子看到“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時,會明白人的溫柔敦厚,會懂得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