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十多年間,張希和的“泥猴兒”藝術越來越成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為了讓自己捏出的泥猴更加逼真,張希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太行山區一處馴養獼猴的基地觀察,他整天和猴子們混在一起,觀察它們嬉戲、打鬧、奔跑、跳躍的神態和動作,用相機把它們拍下來,然后帶回家仔細揣摩、研究。?
為了形成自己的風格,表現泥猴的特點,他的泥猴面部表情豐富、逼真,極盡描摹之能事,身體卻采用寫意手法,幾筆帶過、僅有身體輪廓。他把這套工藝總結為“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
由于猴子的習性、特點,以及各種表情動作在張希和的印象里非常深刻,他創作時得心應手,信手拈來。?此后幾年,張希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得到了在國內外藝術界的認可,作品還被初中美術課本選用,贏得了“鬼才泥猴張”的美譽。?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張希和在捏“泥猴兒”藝術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005年,泥塑《千猴陣》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美國洛杉磯電視臺為他拍攝了專題紀錄片;30集電視連續劇《泥猴張》也陸續拍攝完成。?2008年,“泥猴張的泥猴藝術”成功入選鶴壁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泥猴張”張希和的部分詩歌集、小說集。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