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執著 一套經驗 一手絕活
“其實,我手中的“泥猴兒”是人的化身,寄托著人們對社會、人生的觀察與思索。”與“泥猴”長時間的打交道,張希和越發感覺到,猴子是寄托人們美好事物的象征,“猴有人性,人也有猴性。”從此之后,張希和徹徹底的愛上了捏“泥猴兒”。
張希和觀察“泥猴兒”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那時,村里常有一些演雜技或耍猴的人現場表演。只要村里來了耍猴的人,張希和就寸步不離地跟著他們,觀察猴子的肢體動作和神情,甚至追著耍猴人走幾個村子。“我還用自己攢下的錢坐車到市里的動物園看猴子,有時候一待就是一天,都忘了回家吃飯。”
猴子們急躁、歡快、撕咬時的動作和神情都被他“印”到了腦海里,過后,他再憑印象創作出各式各樣的“泥猴兒”。?
初中畢業后,張希和到縣供銷社工作,因他能寫會畫,又擅長捏“泥猴兒”,后調入了縣文化館,吃上了公家飯。此后張希和更勤奮了,白天下鄉采風,晚上關門搞創作,各式各樣的“泥猴兒”一捏一堆,數量夠了,形象上卻略顯單一。
“當時流傳下來的泥塑程式化的東西太多比較單一,缺乏創新,品種也不多。”1986年,中國藝術研究館的李寸松老師看了張希和的作品,對他說:“不要一味的模仿,你捏出自己的東西。”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李寸松老師的話讓張希和有些覺悟,“單靠模仿老藝人的絕活,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向生活學習。”張希和當時的月薪是50元,他從工資中抽出錢來買了大量的書籍、繪畫作品進行研究。為了更加直觀的了解猴子的習性,觀察猴子的神態動作,張希和甚至花了35元買了一只猴子。
猴子買回來了,怕妻子責怪,不敢領回家只好請朋友照看。每到周末,張希和都要去觀察、模仿、思考。“想要捏出以假亂真的猴子,就要把猴子的生活習性和表情動作搞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