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美虐得幸福么?”這句話成了正奔走于各地藝考的學子之間頗熱門的問候語。
這還得從上周末結束的中央美術學院2018級本科招生的考題說起。繼前些年接連推出“棒棒糖”“轉基因魚”“諾獎得主鮑勃·迪倫的一首歌”之類的“怪題”后,屢次立于風口浪尖的央美設計專業今年再度不負眾望,要求考生以“幸福指數”為題進行視覺化表達。“相比而言,往年試題太仁慈了,好歹還有具體形象。今年太抽象,完全蒙圈。”考生叫苦不迭,又一次成為央美考場的一道風景。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統籌此次設計專業考題,據他介紹,試題“幸福指數”通過提供2017年度《世界幸福報告》,引導考生對幸福指數變量如收入、健康、陪伴、自由、信任這五個抽象概念進行形象呈現。“題目看似抽象,其實背后潛藏著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它還交叉了兩個概念,一個是人性化的‘幸福’,再一個是科學化的‘指數’,考生可發揮的空間并不小。”
對于不少考生抱怨試題太過“刁鉆”,藝術行業分析學者馬維認為,原因在于考生還沒有發現央美近些年考試改革的規律。“尤其是設計專業,一大特色就是玩兒跨界。”在他看來,身為國內美術院校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中央美院在藝考改革元年2015年所出試題《棒棒糖》還算中規中矩,只要審題沒問題,繪畫基本功不差,得分差不到哪里去。從次年開始,考題《轉基因魚》就跨界生物與藝術設計,而去年讓考生根據鮑勃·迪倫的一首歌《答案在風中飄蕩》,給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設計一款獲獎證書,很顯然就是音樂、文學與藝術設計的跨界。“考題體現的正是設計學院的教學主張,即打破專業壁壘,不再劃分專業。”馬維還將這幾年試題偏重考查的能力概括為三個層面的遞進關系——個人體驗、社會焦點及時代觀察。
有業內人士爭議試題太過緊貼時事,對此宋協偉回應說,設計行業日新月異,一個在專業學習之余對周遭社會不投入丁點兒余光的中學生,今后也很難結合市場需求設計產品。“中央美院希望考生不僅為求學而來,更要為實現個人價值以及懷抱對社會文化價值傳播的責任感而來。”中央美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蘇新平坦言,今年的考題不再局限于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測試,增大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而今年的試題揭曉后,不少已經“上岸”的師兄也在貼吧紛紛給后來人分享建議——想進央美,好好讀書,多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