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服的等級標志
博士服
為什么博士要穿猩紅色?為什么金色獨屬于校長?學位服的等級區分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誠如黑格爾所言:“象征……不單是無謂的記號,而是已經在外部形成中包含著所要提示的那種觀念的內容的記號。”學位服的形態,是一個關于象征的故事。在 學士服形態確立之初,尚未有顏色的差異,以色彩作為一種等級標識,是文藝復興后才普遍出現的情況。
據考證,如今博士學位猩紅色襯飾的確立,曾經歷過一番激烈抗爭:18世紀的巴黎大學,猩紅色襯飾是教授們享有的特權,顏色本身代表著圣子鮮血,博士只有在代替教授授課時,方能穿著該色服飾。然而,作為“教授候 選人”,博士們對這樣的服裝等級十分不滿,頂著教授的譴責與批評,他們向學校提出抗議,雙方激烈爭執無法妥協,此案訴諸巴黎議會。最終,議會裁決博士可以 穿戴猩紅色的學位服,這也成為今天博士服色彩的來源。至于校長的金色,自出現以來,尚未有爭議,它象征著至上的神和冥冥天國,這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碩士服除去金色與紅色的襯飾,目前在中國的學位服中,披肩上也有不同的顏色。中國目前按照哲學、法學、理學、工學等12個門類分別授予學位,在各個門類下又有十分 龐雜的學科專業,為了進行區別,又防止門類過于繁多難以分清,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訂了中國學位服標準,明確地將學科分為文、理、工、農、醫、 軍事六大類,對應在披肩上以粉、灰、黃、綠、白、紅六色進行修飾。
工科學士服披肩
中國的“學位服”衍變
對翻譯有所了解的讀者或許知道,博士、碩士、學士這樣的翻譯過程,實際上與“民主”、“共和”的概念相似,都是從英語引介,再從中國古典中尋找意義相近的詞語進行翻譯。
例如,中國古代的“博士”,是作為一種官名出現,秦漢時期,“博士們”主要職責是保管圖書,通曉古今,以備查問,熟識經典者,才有可能被推舉為“博士”,因此,現代人在翻譯之時,選擇該詞作為Doctor的對應詞匯。隋唐的科舉制度興盛后,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中,實際上也存在著類似于博士、碩士、學士的不同等第,這些名頭今人也都十分熟悉:鄉試高中者稱為“秀才”,省試高中者為“舉人”,殿試高中者就是“進士”。一方水土一方傳統,與西方極為不同,中國古代的這些士人因不同等級也有不同服飾,但這些服飾與官服有著緊密的聯系。
《舊 唐書·輿服志》中即載“國子、太學、四門學生”需要著“黑介幘,簪導,深衣,青襟、領,革帶,烏皮履”。秀才等級需要著“烏紗帽,白裙襦,青領”。到了明 清時期,對狀元、舉人、秀才都有更為細致的規定,以帽子為例,清代時,狀元需要佩“金頂,上銜水晶”,舉人級別要佩戴“頂鏤花銀座,上銜金雀”,等到秀才 級別,則是“頂鏤花銀座,上銜銀雀”。以此來看,著裝等級與學識等級相配套的規定 中國古已有之,但隨著社會、政治發展,特別是傳教活動的推廣,今天中國的學位服制度已然深受西方影響,史載當代中國學位服最早出現于1920年代,產生之初還有“美國派”與“歐洲派”之爭,由于當時中國傳教士多來自美國,中國最終歸入“美國派”。
到了新中國成立,因為沒有建立實行學位制,中國長期沒有自己 的學位服,直至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新中國開始確立學位制度,配套的學位服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直至1994 年,國務院正式統一規范學士服,其制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中外學位服研究》,馬久成、李軍/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