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引進人才既提供寬松環境又嚴格考核指標--上海財大:“海歸”六年要“大考”
近年來,越來越多“海歸”人才落戶高校,怎樣的考核評價既能做到科學管理、又可激發其潛能,成為大學一道難題。對此,上海財經大學首推“常任軌”制度作出探索——給海歸青年人才六年成長期,期間待遇兩倍于一般教師,期滿進行考核。昨天,這場由8名“海歸”參與的大考“成績單”揭曉,3人因表現優異獲“終身教席”,3人緩考,另有2人因“不合格”黯然退去。
上海財經大學“常任軌”制度探索:引進教授嚴格考核 3人獲“終身教席”
在我國高校,海外引進人才待遇普遍優于原有教師,如何使其更好地助力學??蒲?、教學發展,相關考核的尺度把握亟待探索。上海財大推“常任軌”管理模式,意在尋找寬松成長環境與嚴格考核指標之間的平衡。
何為“終身教席”?學校明確規定,符合條件的教師,在國家法定的退休日之前,校方保障其在崗收入待遇,并提供更為寬松的工作環境。然而,要獲得如此“美差”并不容易。財大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教授扳起指頭細數:在這六年期間,須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專業期刊中發表至少一篇論文;排名前三十的期刊上發表至少兩篇論文;排名前五十的期刊上發表論文若干;獲得3—5封專業內知名學者的鑒定推薦信;學院內教授委員會推薦信;教學評價處于全校教師平均分以上……所有這些都是必要條件。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常任軌”教師的壓力:為激勵學校其他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校方規定他們也可申請轉入“常任軌”,但遺憾的是,6年間僅有一人提出申請。有的老師科研水平完全夠格,卻直呼“壓力太大”不愿加入。
“雖然壓力大,但因為機制透明有奔頭,所以壓力也是動力”,此次獲得“終身教席”的會計學院教師靳慶魯深有體會。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的他,來財大的前三年,一篇論文都沒發,這在不少高??隙ǖ?ldquo;走人”,可學校依然加以鼓勵。校長、院長沒有“給臉色”,他自己倒憋著一股勁,被子鋪蓋都搬進了辦公室。第四年開始,他厚積薄發,越來越多高質量論文得以發表,第六年在會計學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兩篇。此次同樣通過考核的陳慶池和周亞虹,前者成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后者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還連續兩年當選財大教書育人十佳標兵。
六年一“大考”,并非擺擺樣子。財大人事處處長朱鳴雄透露,兩位“不合格”教師,1人雖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了五六篇文章,但無一是“頂尖”;1人教學雖然好,但經評估認為科研潛力不足,學校經慎重考慮,還是終止了其“常任軌”聘用合同。另有三位教師,因其研究已經進入“結果期”,校方給予延聘緩考。
據了解,2006年至今,上海財經大學共引進120名海歸青年人才加入“常任軌”,成為學校加強科研教學實力、提升國際學術聲譽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學校在世界一流經濟學期刊上的論文發表量居全國首位。如今,這一管理模式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才也成了海外高校爭挖的目標,日前就有一位年輕教師告別財大,赴英國排名前十的一家商學院任教。對此,副校長周仲飛頭疼之余也挺高興:“這說明我們選拔、培養出來的人得到了更多認可。消息傳出去,相信會吸引更多才俊加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