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抓好秋冬種暨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灣溪街道綜合利用平茶村中寨河口、巖頭河村滴水巖兩個壩區的資源優勢,高標準、精細化發展香料型蔬菜種植,不斷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
10月27日,記者走進灣溪街道平茶村中寨河口壩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規劃整齊的蔬菜基地。
田間交錯套種著小白菜、茼蒿、豌豆尖等各類蔬菜,一壟壟長勢喜人的蔥、蒜苗、芹菜,正是灣溪街道近年來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展示。
今年已過花甲之年的平茶村村民張大敏,正和老伴在自家的4畝地里給剛種下的菜苗施肥,在與我們交談的過程中,他笑呵呵地給自己算了一筆經濟帳:“我栽這個青口白菜,就算一顆菜是2斤,每斤賣1塊錢,一顆菜我就得到2塊,10顆就得20塊,100斤就有200塊,還是有搞頭的。”
在巖頭河村的滴水巖35畝壩區上,農戶們充分發揮緊鄰凱里城區的區位優勢,以供凱蔬菜市場為目標,積極開展各類食用蔬菜和香料蔬菜種植,預計今年能實現目標產量1500公斤/畝,目標年產值能達到10000元/畝。
灣溪街道黨委書記肖凱說,在蔬菜種植過程中,街道還聘請農業專家和顧問定期到田間幫助群眾“把脈問診”,確保高產出、高收益;同時,由于當地農民種植蔬菜歷史久,經驗豐富,能夠很好地應對市場風險,靈活調整種植需求。
據了解,灣溪街道根據壩區優勢,采取“菜—菜—菜”的種植方式,每年可以種植2.5季,由農戶根據田土面積、市場信息,合理選擇作物搭配和安排岔口,均勻做好種、收、售的分配,年年實現地塊滿栽滿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