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晚,安徽省界首市守望傳統藝道晚會上,一幅長約4米的《萬里江河競自由》魚拓畫吸引了在場觀眾的注意,畫中三條碩大的青魚,與白紙虛實相襯,生動逼真,仿若游到紙上。
該幅魚拓畫作者、中國魚拓專業委員會理事馬建華介紹,畫中青魚的原型重約30斤,除了眼睛是后期補繪,其余俱是一比一拓印而成。
魚拓畫起源于宋代,是漁文化的延伸。馬建華說,古代沒有手機、相機等成像留影的科技產品,捕魚人逮到一條稀奇少見的魚種,想記錄保存其圖形,便采用傳統的拓印手法。后來魚拓與繪畫、書法等藝術融合,逐步發展成魚拓畫藝術。
為了進一步了解魚拓畫的技藝,當日晚會結束,記者跟隨馬建華來到他家中。在馬建華客廳,懸掛著許多名家魚拓畫作品,多彩的海魚、機警的淡水魚等一條條立體逼真,猛然看去,猶如活魚一般在壁紙上暢游。
當問及魚拓畫的制作技藝時,馬建華說,首先選魚,一定要選擇鱗片尾鰭完整、品相上等的鮮魚做模,然后用鹽水洗去魚身的粘液,用橡皮泥或泡沫板制作的魚枕固定。接著,根據魚的色澤,進行調配顏料。“顏料的調配,關乎到魚拓畫的成型是否逼真。”最大限度地貼近魚的原色,是魚拓畫寫實的基本要求。顏色調成之后,開始用細軟的毛刷在魚身上暈色,然后用噴濕的生宣紙覆蓋魚身進行拓印。
“魚死之后,眼睛塌陷,無法進行拓印,這就需要拓者有一定的繪畫功底,最后點睛。”馬建華說,一幅上等的魚拓作品,不僅要看鱗片紋路是否清晰,還要看魚眼是否靈動。
如今魚拓已不再是簡單的記影留形,而是講究章法布局,包含字、畫、印的魚拓畫藝術。年過六旬的馬建華,有著14年的魚拓功底,從淡水魚到海魚,拓印了50余種魚類。談到魚拓的魅力,他頗有感慨:“尺幅之間,往往起到盡收江河湖海之效。”當晚,他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幅拓有56尾魚的作品,魚群結伴暢游,精巧靈動,畫中除了拓印的游魚之外,他還繪飾有墨綠的水草石巖等,相映成趣。(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