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i4ks">
  • <td id="ei4ks"></td>
  • 注冊
    閩南網 > 專題 > 專題新聞 > 正文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貴州“非遺”鋪就美麗脫貧之路

    來源:當代先鋒網 2017-09-18 16:57 http://www.vistrails.com/

    “非遺”住進民族記憶里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系古代幾大族群遷徙流轉之地,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構成了貴州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高谷深、地貌復雜,獨特的自然環境從前阻礙了貴州各民族與外界的交流,卻讓散落在大山深處極具史料價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節日習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目前,貴州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140處,省級名錄561項709處,市、州級名錄1000多項,縣級名錄4000多項。

      侗族大歌(圖片來源:《我們的十二五》)

      然而,“非遺”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一串顯目的數字,更是貴州各民族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的體現。

      農閑時節,黎平縣小黃村的侗人們在鼓樓中長坐,教歌學歌對歌的侗人不聞雞鳴不散。侗家人常常自豪地說:“我們會說話的,就會唱侗歌!”

      在貴陽清鎮一帶的四印苗女性還部分保留著在夜晚績麻、掄線、紡線、煮麻、洗麻、牽、織衣、挑花、繪蠟花。他們把生活繡進一針一線。

      銀飾(圖片來源:《我們的十二五》)

      在麻山地區一帶的苗族至今仍有歌師唱誦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他們相信靈魂在唱誦中能跟追隨祖先亞魯王回到故土。

      ……

      不得不提的是,這些根植于農耕社會的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閃耀著燦爛光芒的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的推進同樣面臨著極大威脅。

    保護“活”態文化

      “一些非遺代表性項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間,還存在傳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養不足等弱點。”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龍佑銘曾在采訪中表示。

      從文化生態入手,貴州著力于非遺項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態保護。2012年,貴州頒布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專門對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作了具體的規定。2014年5月又出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年)》等相繼出臺……從單個非遺項目保護提升為區域與項目保護并重,重點在保存當地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態,確保非遺項目活態傳承。

      西江千戶苗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一茜 攝)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貴州有國家級傳承人57名,省級傳承人402名。與貴州“非遺”項目數量比,貴州“非遺”傳承人遠遠不夠。

      “現在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多,好多不愿意學,怕是以后沒有人學了,有興趣的就多教幾個吧。”從1976年開始學習銀飾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楊光賓說。

      “非遺”文化應根植于教育的沃土。近年來,雷山縣推進“非遺”文化在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少年宮校園風行。雷山民中將雷山縣13項國家級“非遺”名錄編寫成《雷中“非遺”校本教材》上下冊,分發師生人手一冊,各班開設每周2課時的民族文化傳承課程。雷山二中從2016年起在七年級部分班級每周開設一節民族文化傳承課,先后講授了《苗語》《蘆笙》《銅鼓》《苗歌》等相關知識,同時編排了《銅鼓魂》《校園鼓笙》等表演節目。

      雷山縣大塘民族小學的短裙苗扁擔舞  

      非遺的傳承實踐不僅要讓相關的人群體驗到共同秉承的傳統,同時也能夠讓人們持續地感受到文化多樣性仍在豐富,這需結合產業發展共同作為。

      近年來,以政府引導實施的貴州文化開發已經在民間形成一股巨大合力,使得民間文化旅游產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象。舉個例子,丹寨縣結合非遺項目的生產經營情況,積極指導傳承人以生產經營性帶動項目的傳承與保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形成“公司+協會+農戶+電商”的新發展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非遺”成就美麗脫貧之路

      如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融入大眾、融入生活、融入當代?

      2013年,貴州省婦聯牽頭推出的“錦繡計劃”,以期通過“錦繡計劃”的實施,保護和挖掘優秀民間民族技藝,促進婦女創業就業,增加群眾收入。同年,貴州省出臺《關于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出以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為重點,實現民族民間特色手工產業與婦女事業同步發展。

      事實上,以民族文化為依托的文化產業成為一部分人解決生計的方式,不僅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文化認同的外延,而且使得地方文化在市場的激勵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通過演唱侗族大歌來實現就業增收從江縣高增鄉小黃侗寨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去年3月,小黃侗寨村民吳榮德等人發起成立“侗族大歌”旅游專業合作社,采取“農戶+合作社+公司”的經營管理體制,這是侗族大歌遺產地首家創辦的旅游專業合作社,其目的是增強小黃侗族大歌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也讓農民通過唱侗族大歌實現增收的目標。

      肇興侗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一茜 攝)

      “非遺”保護與傳承與貴州的“大扶貧”戰略行動緊密結合,在“大數據”戰略行動中也有所作為。貴州率先提出“文化助推脫貧”,出臺并實施了《貴州省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2016—2020年)》,圍繞培訓計劃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研究中心”和貴州工作站等;同時,貴州被列為“全國首批非遺數字化試點省”,率先建立起了貴州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建成了全國第一座綜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

      “非遺”成就美麗脫貧之路,通過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現出貴州從“后發”走向“趕超”的精彩歷程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楊儀 李娟)

    責任編輯:連培煌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 四平市紀委監委公開通報3起違反中央八項規
  • 2025年5月有多少個工作日要上幾天班 五月工
  • 父母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會影響孩子高考、考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泉州狀元街“妙音音樂盒”街藝表演,樂音繞梁(視頻)
    泉州狀元街“妙音音樂盒”街藝表演,樂音繞梁(視頻)
    簪花獻媽祖,同謁媽祖,共襄盛會(視頻)
    簪花獻媽祖,同謁媽祖,共襄盛會(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送給婆婆的母親節祝福語簡短 真摯不矯情 借第四代住宅東風 水頭石企解鎖園林石材 借第四代住宅東風 水頭石企解鎖園林石材 南安市領導帶隊赴柳城詩山調研 母親節賀卡祝福語簡短句子 送給媽媽的祝 南安天氣預報:陽光“休假” 雨水“接班 鄉愁為墨四海歸心 ——南安以“根魂夢” 南安140個泉州市級在建項目已完成投資124
    国产啊v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天堂无码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